(图为华盖资本创始人、董事长许小林)
这是许小林做医疗投资的第9年,他发现,这个行业开始变得和以前不大一样。
2007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过热让政府开始收紧信贷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这意味着许小林所在的建银国际最擅长的基建投资将面临成长的天花板,他们开始为资金寻找新的出路。“GDP愈来愈高,消费将是未来趋向。”基于此,建银国际选定了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医疗和文化两大方向。后来,当2012年许小林创立华盖资本,除了TMT,医疗、文化也是他的投资主牌。
许小林回忆说,“2008、2009年的那一波医疗投资热,热在概念。”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2009年4月6日医改的当天,负责建银国际产业基金的他去发改委取回了建银国际第一支人民币医疗基金的批文,这也是中国第一只把医疗行业作为最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当时最流行的话是,医改来了!国家要在医疗市场投下几万亿!”但事实上,当时的医疗市场,无论从企业方还是从资本方,都解读不出多少热度。
而新一轮的医疗投资热,显然更来势汹汹。从刘永好、冯仑发起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策略联盟,到马云预言“下一个超过我的人,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资本愈加强劲地向医疗行业倾斜。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从投资数量上看,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在VC/PE市场始终保持着前四名。“越来越多的资本涌进。医疗健康行业是一个相对抗周期的行业,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所谓很安全的行业,医疗投资并不是外界看到的遍地黄金。”
在许小林这位医疗投资大佬看来,医疗投资有着各种各样的雷区,投资专业性的雷区、投资周期的雷区、投资领域的雷区、项目类型的雷区、估值的雷区等等,所以,华盖资本医疗团队需要避开这“五大雷区”,方能成为市场上最好的医疗基金。
「雷区之一」缺乏专业性是踩进雷区的根源
——何为最好的医疗基金?
——最专业的基金。
——如何成为最专业的医疗基金?
——深耕细作,别无他法。
“医疗投资能力是在长期的行业研究中培育而成的,未拥有8年以上跟踪行业的经验,在资源、人脉、研发、生态等各方面就达不到投资所需的能力和水平,易错失优质项目,这是医疗投资的重大雷区。”从2007年开始操刀医疗投资,许小林已成为医疗投资领域的大佬级人物,另外,投资界也获悉,未来几月内,将有一位医疗投资大咖加盟华盖资本医疗团队任合伙人。这两位大咖的强强联合,将使得华盖资本医疗团队成为目前市场上累计医疗投资时间最长、过往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金额最大的团队,据透露,两人在过去近10年的投资生涯中,在医疗健康领域共投出近50亿人民币,总投资收益超100亿。
即将加入华盖资本的合伙人也分析说,“投资行业需要前瞻思考。通过行研,可以挖掘出一些未受到过多关注,或一般机构无能力操作的机会,寻找到被低估的资产。”华盖资本医疗团队目前近20人,每人有各自专注关注的细分领域,长期深入分析国内国外行业趋势和个体公司表现。“医疗投资最大的门槛是专业性。从何种产品能够获批、获批产品的市场状况等行业专业性问题,到团队搭建、资源体系建立,都考验着机构的专业程度。”
确然,医疗投资所遭遇的雷区,无一不因缺乏专业性而起。
「雷区之二」投资周期的雷区:巨量资本也跑不过漫长时间
培养医疗投资的专业性需要岁月的磨砺,等待投资回报,亦是如此。医疗投资最大特点之一是投资周期较长,项目持有周期一般为3-7年,而行至最后,也可能会颗粒无收。
许小林以药物研发举例,“一种药物一般需要8年研发时间,这其中可能要经过上万次实验、筛选出几千种化合物,而真正在临床中有效且最后能通过审批的可能只有1个。任何一个原研药物甚至是仿制药物的成功出品,都是万里挑一,甚至十万里挑一。”而随着投资行业的整体前移,医疗投资也向早期倾斜,许多投资方也会选择将资本押注在正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上,但事实上,一旦研发失败,投资方大笔资金也注定血本无归。
许小林分析说,现在很多人将过去从地产、矿产中的盈利转移到医疗行业,企图赚快钱。而结果是持有3、5年后发现,即便是盈亏平衡点都难以达到,但另一面也面临着资金退出压力,只能赔钱退出。“医疗投资最大的门槛之一就是时间,无论是培养一位医生、研发一种药物、一种器械,还是建立一家有盈利、有良好口碑的医院,都需要5-10年的时间,即便是大量的资本也解决不了时间的问题。”事实也证明,许多失败的投资案例是投资方贸然进入,误以为团队优秀、资本雄厚、行业关系扎实即掌握了最优标的,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时间。
华盖医疗团队的策略是,将所投项目分成两大类,打投资组合,其中一类是保证基金大量资金能够在4年内完成退出。在医药领域,华盖资本投资的项目通常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至少有一种产品刚刚通过或将要通过审批;第二,它后续还有2至3个产品进行到二期或三期临床阶段。
这种时点的拿捏恰到好处。它不至于太早,产品集中在研发阶段周期过长、风险过大;它也不至于太晚,估值飘高,增长空间被压缩。“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医疗行业的投资需要专业机构,如果只将它当作是普通的pre-IPO项目或是普通的股权投资来对待,一定会踏入雷区。”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谭宵寒,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608/201608164017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