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金沙江创投潘晓峰:创业板定位一定要清楚

潘晓峰谈到创业板问题时称,国内的创业板定位一定要清楚,不但要规划好如何与中小板区别开来,还要考虑如何向国外的创业板借鉴。
2009-04-24 15:25 · 腾讯财经  沙鸥   
   

  找到好的技术只是投资成功的*步

  主持人:我与潘总一年前就有接触,我知道他主投一个案子叫晶能光电,是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做的“863”的一个课题,后来被潘总发现,投资后做成了一个公司。这个项目是一个人带着一项技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变成一个公司,甚至未来是一个产业的典型案例。不但金沙江投资了他们,永威投资淡马锡、KPCB和Mayfield等投资公司都先后投资进去了。我想问的是,盘整,你是怎样发现江教授和他的这项技术的,又怎样决定投资他们的?

  潘晓峰:首先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介绍,这个企业是绿色照明行业里面的源头企业,是绿色科技的一大块,是金沙江成立*天开始就非常关注的领域。这个领域最难的是技术。从过去的二三十年来看,主要是两个成熟技术路线,一个是日本的,一个是美国的。所以他们在二三十年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严密的专利包围圈,如果要走这个路,必须从他们那儿获得许可,还有荧光粉等等技术,也是控制在国外先进的企业集团手里。

  江老师是十年磨一剑,从头做到尾,是整套工艺技术的路线突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让中国的企业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里面的风险可想而知,我不是一个应用型的小小的改进,而是一个新的技术路线,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主持人:我看你们*轮就投了一千万美金?

  潘晓峰:是的,我们跟踪了非常长的时间?

  主持人:多长时间?

  潘晓峰:我们跟了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在做风险融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了。

  主持人:我这里要提醒网友,不要看一个风险投资很轻易就投了一个人,一个技术,就做了一个企业,而是之前他们是做了许多的跟踪和调查工作的。

  潘晓峰:这个团队非常优秀,而且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在启动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一条生产线下来,基本配置就需要1千万的美金。所以我们经过了判断,处于对团队技术的考量,我们请了许多的技术顾问做评估,觉得可行,所以我们开始做大的尝试的。后来也很荣幸得到了其他的基金认可,特别是永威投资

  主持人:创业者拿到钱也不容易,投资人也不是轻易把自己的钱投出去的。钱总,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评价一下,或者是解读一下潘总的做法?

  钱学杰:首先,潘总能够花几年的时间,慧眼识人,把江教授的技术和团队投进去,这是一个成功的起点。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后面的,我们看到许多的企业是一个科学家,有技术背景做企业。有可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以技术开发做主导,这样与他的背景很相识,随着企业的慢慢成长,怎么把技术做产业化,又是一个技术背景的人怎么管理企业。我想潘总在这里面花的心血有可能会比前几年与江教授投资、判断这个项目花的心血更多。所以对企业家来讲,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投资人,能够支持你、扶持你、伴随你走一条路,一种是信誉,第二个也是判断力。

  主持人:我与一些做研究的老师、以及研究所的创业者接触过,他们有许多的共同特征,就是对自己的技术非常痴迷。还有许多的项目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对市场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认识非常模糊,或者是这方面的能力是缺失的,潘总,在你你接触这个项目中,当初你认为他们存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决的?

  潘晓峰:这个企业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非常相象,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从小孩的成长来看,0到3岁,3到6岁,企业也是如此。我们接触这个团队或多或少都有产业化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行业里面打拼了十年,所以他们对市场和产业化有理解的。

  这是*个观点。

  第二,随着阶段性进展以后,企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需要从团队建设方面吸引各方面的资源进来,也要做产业化和规模量产,这个时候势必要通过良好的机制把做产业化、做生产的人进来,最终的技术不是目的,产品卖成商品。科学家有技术,我能做出来,指标好就够了,这就非常好,就突破了。产品是能够生产出来就OK了,对我来说还都不够,我把产品卖出去,变成商品,还要把钱收回来,最终上市,我才能成功,在这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人进来。

  到最后半公里,我还要与资本市场打通的时候,我要请好的CEO进来等等。企业在不断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我们作为投资人,除了钱之外是在各个阶段与团队一起去成长,你去经历这个过程。为企业忧而忧,为企业乐而乐,与企业一起成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