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胡海泉时,他正与一位创业者谈一个新项目,表情严肃。身着黑色风衣、外加一双跑鞋,丝毫看不到明星架子。
“你们这个平台覆盖多少用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30多万。我们这个平台是用户帮你传播,我们有一个任务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未来定位是帮艺人维护QQ里的用户群体,因为我们有可使用的产品形态,由我们去维护这些群体是最直接的。”
“数据的不开放性是让我们比较头疼的,还有活跃度的问题。怎么进行粉丝管理?”
…….
听完他与创业者讨论项目的整个过程,我有些恍惚,那个曾经唱着《奔跑》红遍大江南北的胡海泉,恐怕早已华丽转身。
从“我是歌手”的冠军“歌王”到2014年《福布斯》“40岁以下商界精英”,从音乐明星到试图改变音乐产业的操盘手,再从创业者变身投资人,多重身份之间的转换充满了胡海泉现在所有的时间,如他所说,“一直在奔跑,根本停不下来”。
一直在奔跑 不愿做一个“专注”的人
胡海泉自认不是一个专注的人。在娱乐圈打拼18载,身上带有音乐人、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他称自己是“创业型投资人”。
不想做一名“安分”的音乐人,胡海泉开始创业。2005年,他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浪潮中看到巨大机会,创办了北京丰峰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即EQ唱片,以音乐制作、艺人培养管理、音乐版权管理、唱片录制发行等为主要业务。2010年,北京巨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主要运作羽·泉系列品牌以及衍生产品。
“经营唱片公司、音乐经纪公司,一定要想未来在哪里。”两家公司的成立,为胡海泉深耕互联网、尝试创新提供了平台,他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羽·泉”品牌进行延展。换句话说,他正在寻找一种方式,将巨匠团队转型升级为移动互联网运营渠道商。
在胡海泉看来,演唱会、音乐会、网络视频、影视剧,甚至包括手机移动终端应用、手游,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整合以及深度的互动营销,提升传统行业的价值。“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讲述的行业创新让我非常兴奋,这些创新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创业,更关键的是能够推动整个行业问题的解决。”
实际上,早在1998年羽·泉刚出名时,胡海泉就表现出对商业的浓厚兴趣。当时他与陈羽凡一起投资音响器材,但那次投资“非常失败”,胡海泉将之归结为“人生继高考之后最大打击”。之后,他不再用“玩票”的心态对待投资,“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音乐需要,投资也一样。”
“开始做投资,是因为创业的同时要管理财富。换句话说,从考虑如何能把资金管理好以及运用到更多有价值的地方实现增值开始,我慢慢有了投资方面的需求和想法,之后接触到很多投资机构和个人,也看了一些项目,才坚定了在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海泉坦言,为了弥补自己在投资专业上的短板,他经常会跟创新工场、青年天使会等机构交流,掌握最新资讯。海泉走上创投之路,最初离不开李开复的鼓励。他称呼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为“老师”,“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找开复老师聊一聊,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音乐、创业、投资,单独看每一件事,胡海泉都做得足够专注、持久,但他坦言从来就不是一个“专注”的人,他会经常更换跑道,变换身份。“作为投资人,我的任务是助推和串联,这是一个抱团取暖的时代,我要把更多专注的人集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共鸣的团队才能走得更长久。”在投资领域浸染多年的胡海泉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和打法。
项目匹配是关键 投资手法有一套
“怕错过一个好项目的感觉,就像晚上突然哼了一个旋律必须马上爬起来写谱,生怕醒来忘记一样。”胡海泉这样形容自己突然看到一个好项目时的兴奋心情,“恨不得马上见创业者,聊一聊。”
今年是羽·泉出道的第18个年头,7、8年前开始以个人天使身份投资的他,在3年之前成立海泉基金,前后投资项目近30个。从卡牌游戏《龙之召唤》,到智能环保平衡车纳恩博,再到医疗机器人Remebot,背后都有胡海泉的投资参与。
海泉基金成立前,胡海泉就曾以个人天使身份投出今天一家独角兽公司纳恩博科技(Ninebot)。之后,纳恩博成功收购行业公认鼻祖Segway,成为全球最大的平衡车研制、销售企业,估值12亿美金,海泉基金也因此获得数10倍的账面回报。
这支成立不到3年的年轻基金,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旗下设立7支基金,基金管理规模达13亿元,投资项目30多个,70%获得下一轮融资,投资范围覆盖消费、智能硬件、医疗器械、环保、智能家居、TMT、泛娱乐等领域。目前,海泉基金投资公司已有2家挂牌新三板,1家正处于IPO审核阶段。
虽然是一个早期天使投资机构,但海泉基金努力保持着所投项目的零死亡率。
用投资选择来主张价值,是很多投资机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海泉基金在选择投资项目,选择创业者以及合作机构方面,都很大程度上传递了对价值的判断。
在看新项目时,海泉认为与海泉基金匹配很关键。一是认知上要匹配,二是资源上要匹配。“比如我刚刚谈的这个项目,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管理粉丝群,帮助艺人维护QQ里面的用户群体,相当于QQ管理内嵌的产品,有可以直接使用的产品形态。”海泉介绍,因为自己一直特别关注粉丝经济创新、互联网创新方面,粉丝经济太多人想做但都没有用对方法,直到碰上这样一个创业项目,出现契合点才会考虑合作。
海泉将自己定位为主动型的投资人。他曾经为了一个看好的项目,走访企业5、6次,最终敲定。“最开始听到这个项目很兴奋,创业方向、核心商业逻辑我都特别认同,迫不及待想见一下创业者。见过面之后,双方聊得很投机,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深入了解商业逻辑和团队,之后还会去对方办公地点看一看。”看项目时的海泉相当勤奋,之前三次走访都是自己前往,在第四次之后才会带上合伙人和投资经理。
海泉基金以早期投资为主,他形容这种状态很像“谈恋爱结婚”,更多靠感性和直觉。“最开始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没错的,之后就要深入了解,看是否‘门当户对’。比如团队情况、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知道企业是初创的,还是相对成熟、有运营能力的,都会影响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如果感觉对了,种子轮最快半小时就可以确定投资,海泉说。
从长时间寻找项目的经验来看,胡海泉比较看中成长快的创业者,他们身上的特质往往有共性,吸纳、组合,助推资源的能力特别强。“我看中的创业者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自带哪些流量,或者有什么独家资源,而是说他的整合合作能力特别强。”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任倩,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612/20161220406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