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百度、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境外上市后,中国市场也正在做出行动。港交所通过修订《上市规则》,提升对同股不同权等制度的认证,增加对“独角兽”企业的吸引;内地市场也为“独角兽”企业开通上市绿色通道,同时通过CDR制度吸引境外上市企业回国,多角度开展对“独角兽”的上市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独角兽”似乎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过热的关注,却也为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市场过热,投资机构左右为难
从十九大的政策指引,到上交所等机构的规划出台,我国市场的发展目标已十分明确:推动“独角兽”成长,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兴产业支柱军团。客观来看,此类政策无论对于相关产业或是金融机构都是极大利好,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推动高价值内容发展,将助力我国金融结构改革,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全球竞争力。根据科技部《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受到认证的独角兽企业已到164家,总估值近6284亿美元,相对2016年增长33家,创新活跃度逐步接近美国水平。
然而,过多的关注也在潜移默化中干扰着市场的正常发展,尤其对于投资机构,两难的局面正逐渐显现。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独角兽”这种超级热点,企业的估值极易被火速提升,投资机构成本扩大的同时,投资风险也在悄然增长,机构很难找到最恰当的介入时机;此外,过热的话题让投资者过分关注“独角兽”相关企业的市场前景,压缩了非“独角兽”企业及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空
间,投资机构即便迎来极具投资价值的标的,却也很难吸引投资者的关注目光。
据悉,某知名“独角兽”企业在IPO阶段,由于受到市场热点的追捧,短时间内估值已从900亿美元推升至1500亿美元,一定程度脱离了企业的实际价值,干扰了其在二级市场的发展规划,也打乱了意向机构的投资步伐。有相关参与人士表示,关注的偏颇或将造成市场资源的过分倾斜,长此以往,“独角兽”企业也容易面临“捧杀”。
冷静反思,弱化“独角兽”头衔依赖
目前,市场中对“独角兽”的定义,大多为成立不超过10年,而估值已达10亿美金的企业。然而,这种概述对“独角兽”的归纳实则并不完整。某知名投资人士曾表示,当前市场对“独角兽”的认定大多依靠财务状况及融资状况等,而许多现实情况都会影响市场最终对企业的评判,例如有的企业或许估值虚高,但却能因一次优质的融资而进入“独角兽”榜单;有的企业即便质地优良,却也可能因差强人意的市场状况与“独角兽”失之交臂;再加上不同机构对“独角兽”的细节评判标准略有不同,投资机构若仅关注企业头衔,将无法抓住“独角兽”的核心价值所在。
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表示,“独角兽”的核心价值并不仅存于当下的可量化内容,更多是在于其产业内容与企业模式的发展潜力。投资机构不能过分依赖“独角兽”头衔,更不应忽视无头衔企业,只有从价值投资角度出发,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机制、产品内容等,才能最终发掘真正优质的“独角兽”企业,避免陷入估值膨胀误区。
准确定位,关注“独角兽”科技产业价值
企业价值的最根本体现,或在于其生产能力与成长能力,“独角兽”企业也不例外。在过多的包装与粉饰中,投资机构只有拨开迷雾,精准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才能正真推动“独角兽”成长,完成向成熟企业的转型。
张嘉诚表示,当前市场中类“独角兽”项目繁多,投资机构应理性甄选,从投资阶段到投资内容,均以贴合机构自身发展规划及资源安排为原则,形成投资机构与企业的强强联合。就目前IPO绿色通道中对“四新企业”的支持不难看出,我国或将重点发展具有科技内涵的新兴产业,以求满足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对全新制造内容、消费内容的需求。因此,投资机构切勿以“广撒网”为名,盲目在低产能行业寻找类“独角兽”企业,而应准确把握相关科技产业发展节奏,助力搭建产业合作桥梁,打造以“独角兽”企业为核心的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部分大型投资机构正在加大科技研发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开启“独角兽”企业的长期投资进程。通江资本所投“独角兽”华云数据,目前亦在融资后加大研发力度,专注开发更为前沿的云产品内容。有数据显示,我国各大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正不断增长,2017年整体投入已较上一年增长18%。强大的资金投入或将进一步支撑我国各大企业的技术创新,“独角兽”企业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其发展成果也或将在今后几年中逐步显现。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通江投资集团,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805/431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