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就像盖楼,没有这种思维你只会搬砖

当把大部分投资,股票、债券、基金、银行存款,理财,房产,都看成某种形式的会下蛋的母鸡以后,这些不同的大类资产之间的那杆秤,就慢慢变得很清晰了。
2017-01-03 12:56 · 微信公众号:财经记者圈  飞泥翱空   
   

  我们学习投资理财的过程也就是要盖一座大楼。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网上看的文章,我们线下来听讲座,我们关注各类大V的言论,我们看各种有关投资书籍。这些事情就像是搜集盖楼用的砖头。

  互联网时代,信息非常丰富,所以搜集砖头很容易,但也没什么价值。

  同样因为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碎片化。这导致怎么把零乱的没价值的砖头盖成一座稳固的有实用价值的建筑是比较难的。

  大多数时候人和人的差别,主要就是这些这些大楼之间的区别。有的人盖出来的楼根本就是不符合现实世界的规律,只能存在于图纸中;有的人的大楼结构很危险;有的人的大楼不高但很稳固,有的人的大楼又高又稳固。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这座大楼。

  我的知识体系涨得像一棵树,对于一棵树而言,最重要的是根,而这棵树的根部是一个叫做“理财”的领域。

  说到理财我猜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想富爸爸穷爸爸。

  以富爸爸穷爸爸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质的理财类书籍,背后想传达的最核心的无非是三组概念——

  首先弄懂什么是收入,什么是支出。

  进而弄懂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那些能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收入的东西就可以称为资产,会在未来给我们增加支出的东西就是负债。)

  最后弄懂什么样的行为叫做投资,什么样的行为叫做消费。(那些购买资产的行为就是投资。)

  在整个体系里最基层最重要的整套理财的核心知识其实内容是非常少的,就是这三对概念,想传达的理念也很简单:保持收入大于支出,不断利用自己的储蓄去积累资产,实现被动收入能够覆盖基本生活支出,也就是差不多被说烂的“财务自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一个问题,不同人群财富多少的*次分化还不是收入的高与低或者投资能力的强与弱之间的分化。不是说你的工作比我好,你就一定比我更有钱,或者我的投资能力比你高,我就一定比你更有钱。

  这里的分化首先是正和负的分化。

  现实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周围存在大量这样的人——

  *、不会赚钱只会花钱的。像我们80后90后独生子女,大量存在这样的人,年级不小了但依然没办法离开父母的经济支持。

  第二、虽然有天赋有能力能赚钱,但花的更多的人,这类人也不是少数。

  第三、运气很好,有个有钱爹妈或者家里拆迁或者中过彩票,坐拥很多资产但只是在坐吃山空的。

  这些其实都属于财富分化里的这个“负积累”群体。

  所以为什么我觉得理财的核心知识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东西构建了一个最基层的财富观,这个财富观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富有,怎么样才能积累财富。进而帮助我们实现的是从财富积累的负数人群到正数的质变。

  所以说,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决定,比如要不要买房,要不要买车,要不要读书,要不要买一个明牌包包,要不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这些,是靠什么支撑的?

  就是最基层的理财知识。和这个体系里上层的知识,比如什么财务分析,技术分析,还有经济学金融学关系真的不太大。

  但反过来行不行呢?财务分析,经济学学的特别好,是不是生活就一定过得好呢?不一定。很多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炒股高手的个人生活是一团糟的。

  “理财核心知识”帮助实现的是我们人生的财富积累从负数到正数的质变。

  我个人认为,所有投资知识里面,能够产生质变效果的,除了理财意外、就是被动投资。

  要理解被动投资先要理解一个东西。

  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或者是房子,这些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其实他们总体在一个很长期的时间里所能提供的收益率是确定的。

  比如美国近200年股市的长期收益率是8.5%,而8.5%这个数字,是美国这两百年里一家又一家的上市公司所作的工作贡献和决定的,和股市里的投资者其实关系不太大。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投资大师,专业投资者,动不动年化收益就是20%,30%。在股市平均回报8.5%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人能赚比8.5%多得多的钱?

  很简单,就是博弈吗,因为8.5%只是一个平均数,我多赚的钱,一定代表的另一个人少赚了钱。我买一个股票赚了钱,一定代表着把股票卖给我的那个人没赚到钱。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市场中还存在非常残酷的竞争和博弈。当有些经验丰富,智商超群,消息灵通的人在市场里赚大钱的时候。一定意味着市场里有着人数更为庞大的“不明真相喝水吃饼吃瓜吃鸡腿群众”。

  那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平时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人,智商还不一定比别人高,面对这种非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没有办法?

  有的,那就是被动投资。

  有关被动投资,我想我会推荐《漫步华尔街》这本书。被动投资的核心也很简单——作为一个初学者和普通投资者,尽可能少地去参与市场中由买卖行为构成的博弈,尽可能少地去做出预测和判断。

  指数基金、定投、股债定比例配置(比如50:50,25:75)都是典型地遵循着被动投资的核心道理。

  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前辈就说过:门外汉只需要少许的能力与努力,便可达成令人敬佩的结果。

  这里少许的能力指什么?就是以理财和被动投资为代表的简单知识。

  令人敬佩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市场平均的收益(达到这个平均收益的人,在人数上是*的少数)

  所以我认为,被动投资是除了理财意外,另一个能帮助我们以极快地速度实现从亏钱菜鸟到不被欺负能拿到市场平均收益的老鸟,这一质变的领域。

  所以,在我看过周围亲戚朋友,看过大量市场中的普通投资者后,才会一直有一个感慨:“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走专业投资者的道路。”

  如果仔细梳理不同人的知识结构,会发现很多人都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更“树梢”处的知识,反而对更基础更简单但也更重要的点,没有足够的思考。

  我把所有投资想象成寻找会下蛋的母鸡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好像都是这样想的。

  我今天引用巴菲特,完全是因为他比较有名,大家更容易接受,但其实大师之间想的东西是很类似的。

  其实这两段话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点体会,就是:

  债券和股票在巴菲特这种投资大师眼里是存在可比性的,是可以放在一杆秤上衡量比对,而且是能比出贵贱来的。

  因为我本来就把各种投资联想成了会下蛋的母鸡,所以这种不同资产间的可比性对我来说也就很容易理解。

  比如债券就像一只每个月都会定时定量下蛋的安分,性格温和的母鸡

  再比如股票里的成长股,就像一只今天下1个蛋,下个月能下两个蛋,预计半年以后能下6个蛋的产量快速增加的母鸡。

  房子也像母鸡,它生的蛋叫做房租。

  黄金比较特别,它是一只不会生蛋,但也不会生病不会死的超级长寿鸡,今年买来这个样,10年以后还是这个样子。

  当把大部分投资,股票、债券、基金、银行存款,理财,房产,都看成某种形式的会下蛋的母鸡以后,这些不同的大类资产之间的那杆秤,就慢慢变得很清晰了。

  说到这里就已经很点题了: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矮板凳都是木头。

  关于资产配置,有一张图对我影响一直蛮大的,就是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里的这张图。网上很有名的大卫斯文森的客座公开课视频也提到这本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财经记者圈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