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拟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22亿元)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至此,礼新医药身后启明创投、泰福资本等投资方迎来落袋为安的机会。
这并非偶然。眼下生物医药并购潮起,身后那些漫长守候的投资人得以看见退出窗口。梳理近两年大额BD交易,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泰福资本、通和毓承、拾玉资本、博远资本等一批VC/PE机构活跃其中。
外界可能不知道,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身影——苏州基金。
时间回到2017年,苏州市为推动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融合,服务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苏创投集团旗下市场化母基金苏州市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苏州基金)应运而生。
自创立起,生物医药便刻进了苏州基金的生长基因。八年耕耘,苏州基金编织了一张生物医药投资版图。投资界拿到一组数据:迄今苏州基金在生物医药赛道已投资超20只子基金,累计实缴规模超30亿元。现在,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苏州的“王牌产业”,也成为苏州基金布局最大的行业。
八年深耕,一张生物医药全景图
1990年代初,苏州城东一片地势低洼、荒草丛生的茭白地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在苏州开发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此后礼来、强生、葛兰素史克、碧迪、百特等一大批国际药企巨头纷纷落子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
来到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以超常规魄力引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亚洲首个分支,直接催生了BioBAY的诞生。自此,一个生物医药重镇冉冉升起。
回顾苏州打造“中国药谷”的历程,创投力量功不可没。其中,成立于2017年的苏州基金堪称过去几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活跃的出资力量之一,留给创投圈深刻印象。
具体来看,以“母基金+子基金”运作模式,苏州基金布局了一批规模适中、团队成熟的头部GP,如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凯辉基金、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等可以持续创造稳健业绩的大白马基金,作为母基金投医疗的压舱石。
背后逻辑在于,这类GP业绩相对稳定的同时,还参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可以做到不同领域、不同投资阶段全覆盖。以此为线,苏州基金可深度触达并掌握整个大健康产业的主干脉络。这些年,苏州基金出资了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旗下3期基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但光会投“大白马”并不能完全说明一家母基金的投资能力,如何挖掘黑马GP也是重中之重。
苏州基金董事长徐挺向投资界介绍,苏州基金沿着生物医药产业三大子行业——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出资了一批能力突出的黑马基金,如具备医药商业化及产业运营视角的中后期创新药投资团队拾玉资本,具备临床阶段产业生态资源的早期创新药基金泰福资本,围绕体外诊断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金阖资本,专注于投资早期创新器械的博行资本,以及围绕科学家创业生态布局的早期孵化基金薄荷天使等等。
回望过去几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跌至低谷,平静的水面之下,洗牌暗流涌动。此间,苏州基金医疗团队也在调整姿势,主动挖掘医疗垂直赛道具备行业整合能力的团队。“我们判断,在市场下行并逐步开始出清的时候,并购整合的趋势会慢慢浮现。”苏州基金合伙人崔远表示。
顺着医药出海的浪潮,苏州基金和多家具备跨国药企资源优势的团队合作,除了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之外,还出手了成立于美国硅谷且擅长跨境资源整合与投后管理的跨国投资机构维梧资本,操刀多个Biotech收购案的华人基金德诚资本等。
如此一来,苏州基金构建了一个“头部+黑马”的基金组合,以白马基金的稳健底盘捕捉确定性机会,借黑马基金的锐利触角穿透前沿技术壁垒,打通了生物医药各个细分产业链。
“但只做母基金还是有点隔靴搔痒,对市场的感知度没有那么直接。”徐挺透露,苏州基金直投管理团队2021年初发起设立了一只专注生物医药的直投基金,规模约5亿元,至今已投资包括浦合生物、帝迈生物、鼎泰药研、原启生物等十余个项目。
谈起母基金深入做直投,徐挺解释,虽然市场化母基金募资越来越难,但苏州基金还是以母基金业务为主,直投基金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补充,“我们做直投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保持对市场的感受,增加对行业的理解,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GP,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良性互动,做最懂GP、懂市场的LP。随着我们在各个细分领域建立更强的认知,这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在未来更准地判断形势趋势,更快地挖掘黑马基金,更好地履行苏州基金市场化运作的光荣使命。”
在苏州,打造一个医疗朋友圈
兼具国资背景与市场化基因,苏州基金肩负着双重使命:通过资本配置,既要实现财务价值的稳健增长,同时也要深度赋能驱动区域产业集群的能级跃升。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是强监管高壁垒领域,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往往超过10年,不同阶段的医疗企业需要不同的能力禀赋和资源嫁接。为了牵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跃迁,苏州基金在医疗早研、临床、商业化端,分别合作了具备不同资源优势的产业链主,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朋友圈。
如在早研阶段,苏州基金合作了全球药物开发头部CRO公司药明康德参与设立的通和毓承;临床端资源,合作了国内头部临床CRO公司泰格医药参与设立的泰福资本;中后期商业化阶段则合作了国内传统医药公司高管团队参与设立的拾玉资本。
如此种种,苏州基金通过产业资本编织了一条医疗生态链。“苏州基金对于聚焦医药行业的投资管理人有着天然的产业协同效应,同时,其区域联动政策能够提升管理人的投资效率,带动的金融赋能、政策赋能也能更好地服务子基金的被投企业,引导产业落地。”拾玉资本创始合伙人杨红冰如是表示。
赋能被投企业,则是苏州基金践行“资本+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落点——苏州基金人员规模不大,但还是配置了专人负责产业落地相关事宜。尤其是过去两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并不景气,企业陷入融资之困。为此,苏州基金亲自下场帮助企业介绍国资等融资资源,同时为企业协调贯穿产业链上下的资源以及政策梳理等。
“我们很多企业都是早期项目,其实地方政府未必看得懂,也未必特别重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站在一旁去引荐、去背书。”徐挺透露,他三分之一的工作精力都分配在产业落地层面,尽可能地协助企业加速融入苏州的整个生态环境,“企业来到苏州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帮他们把生态搭建好。”
帝迈生物便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实践案例。成立于2013年,帝迈生物是国家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在血细胞分析领域国内市场国产品牌中占有率稳居第二。随着公司核心业务血液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需在长三角拿地建设新产能。作为苏州基金子基金金阖资本重仓的医疗项目,帝迈生物在苏州基金和金阖资本的共同推荐下,最终在苏州相城区落地。
在对接过程中,苏州基金利用苏创投集团的平台资源,帮助帝迈生物对接政府、对接本地金融机构,联动招商团队提供落地指引服务,为该项目寻找区内合适的土地,并解决了来自深圳的高管和员工的生活配套问题。同时,苏州基金基于项目的团队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行业发展好等多项投资因素,开展尽调、投资工作,给予了项目融资支持,为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不断夯实资金基础。
目前帝迈生物已在相城区拿地48.8亩,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该项目已于2021年6月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生产POCT检测仪器类产品2万台,体外诊断试剂类720万份,年产值可达6亿元。
长久以来专注于挖掘医疗产业合作伙伴,苏州基金旨在将更多优秀的项目引入苏州。此外,苏州基金近期还与银行合作,探索为苏州本地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创新产品,嫁接金融资源。
生态雏形初显。过去一段时间,尽管行业氛围略显冷清,苏州基金连续多年携手国内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中国信达资产举办行业论坛,积极联合产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合作方,在苏州搭建起医疗创新的“超级接口”——每年数百家全国药企、一线投资机构与科研专家齐聚苏州,通过前沿议题碰撞、闭门资源对接,将技术、资本与政策精准导入区域生态链,催化本土项目与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深度嵌合。
如今,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扩大了苏州基金产业朋友圈的同时,也培育了苏州生物医药的产业土壤,助力苏州打造集聚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中国药谷”。
生物医药行业永不落幕
这几年伴随一二级市场整体下行,医疗行业经历估值调整,始终处在一个周期性的底部。此情此景,大多数投资机构将重心转移到其他领域,出手医疗极其谨慎,甚至是避而不投。
但在苏州基金内部看来,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有着显著高壁垒属性的行业,集中体现在监管标准严、人才要求高、时间跨度长、资金投入大。在全球视角下,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二的单一市场和技术创新中心,既拥有基数庞大的工程师,又集聚富裕高效的临床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红利,为在中国从事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无限便利和可能。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被低估了。”苏州基金内部认为,现在反而是值得出手的好时机。喧嚣散去,苏州基金团队自去年便开始加紧投资步伐,积极部署能够穿越周期且形成自己差异化策略的基金,“行业低谷才能真正检验一家基金的真实能力”。
面向周期投资,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好对各个行业赛道和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判断。徐挺判断认为,中国创新药估值已经触底,接下来将迎来缓慢回升。苏州基金在去年便开始加大在“药”领域的布局。
这一幕正在应验。今年以来,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创新资产,企业自身则以产品兑现、BD能力和全球化布局为信号,市场渐渐回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疗保健板块涨幅超过45%,领跑各大行业。
生物医药赴港上市潮也来了。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已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数量几乎追平2023年全年,超过2024年全年;募资总额约175亿港元,逼近2021年鼎盛时期。
印象深刻的是映恩生物今年4月登陆港股,首日大涨超116%。此次IPO,映恩生物公开发售获115.14倍的超额认购,国际配售获13.52倍认购,全球发售净筹约15.13亿港元,刷新了港股18A板块自2022年以来的纪录。
现在,映恩生物的总市值已经涨到最新的约290亿港元。梳理映恩生物背后投资方,通和毓承、礼来亚洲基金等都是苏州基金的被投GP。
“最好的资产在中国,而长线外资参与到中国资产的主要窗口就是港股,由此促成了这一波港股医药回暖潮。”崔远分析表示,随着创新药行情回暖,创新药企正在迎来由破发潮到上涨潮的“分水岭”。他认为,港股前几年18A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具备全球竞争能力,而现在市场给的价格其实还没有完全体现它们的真正价值。
行业变化不断,让苏州基金感到兴奋的还有密集发生的超级BD交易。过去一年,国内一级市场生物医药行业发生多起海外BD交易,其中8例首付款超过3亿美元的全球BD和并购案例,有5例为总金额接近10亿美金左右的现金收购,充分验证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海外合作TOP 8案例全部被苏州基金合作的子基金覆盖,包括礼来亚洲基金、拾玉资本、通和毓承、泰福资本、启明创投、博远资本。
这绝不仅是运气,而是苏州基金系统能力的体现——顶级的子基金筛选力、前瞻性赛道卡位力,以及深度的产业生态协同力。苏州基金多年布局相关细分领域,现在头部交易扎堆出现,恰是证明了他们当初押注技术浪潮的眼光。
“医疗赛道是为数不多的长坡厚雪赛道。”以八年为尺,苏州基金绘制出一幅“资本抗周期”的生物医药战略版图。纵使外界喧嚣起伏,他们始终参与并推动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宏大变迁,他们始终坚信——生物医药这个承载人类生命希望的朝阳产业,永远生机盎然。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508/5531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