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国中资本首轮领投,又收获一个超级IPO

顶住压力、敢于大胆押注的国中资本,是一支向来低调沉稳的创投国家队。
2022-07-29 12:09 · 投资界  张继文   
   

这是国中资本今年的漂亮一役。

今日(7月29日),国内EDA龙头企业——华大九天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此次IPO发行价为32.69元/股,开盘后仅15分钟,股价上涨至75.5元/股,涨幅超过130%,市值超400亿。至此,国中资本又收获了一个半导体IPO。

见证了华大九天的成长历程,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十分感慨:“其实当年不少投资界同行都接触过华大九天,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手,而我们顶着巨大压力投下这一笔。今天的结果,证明了我们团队当初的判断。”

早在2016年,国中资本团队在国外巨头垄断的EDA赛道发现了彼时规模尚小的华大九天,施安平第一次会面便被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的真诚和严谨打动。2017年,国中资本战略领投华大九天,后续更是又连续投资了两轮。IPO后,国中资本持股5.15%,对应市值超20亿元。

敢于大胆押注的国中资本,是一支向来低调的创投国家队。此前,国中资本于2015年中标管理规模6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首支实体基金,而后更是再次以第一名的总成绩中选新一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迄今管理资本量达100亿元。

连投3轮,缔造一个硬核IPO

市值400亿

国中资本与华大九天结缘始于6年前。

2016年左右,创投圈的投资风向还集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以模式创新的项目为主,即便有关注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人也大多会选择投资芯片设计类项目。而国中资本却朝着半导体产业链纵深领域挖掘,梳理了半导体材料、设备、工业软件、芯片设计等关键节点,由此发现了国内EDA头部公司华大九天。

EDA即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相当于芯片设计师的画笔,战略地位不亚于光刻机。2009年成立的华大九天,算得上目前国内规模大、产品全、综合技术实力强的本土EDA企业。但在当时,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等国际三大EDA巨头强势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华大九天规模还很小,处境也十分艰难。

“客户认可度不高,资金紧张、融资受阻。那段时间,华大九天见了很多投资机构都没有融到资金。”施安平回忆。

更具戏剧性的是,那时一些同行朋友听说国中资本要投华大九天,还来劝说施安平:“海外龙头都把市场占完了,投华大九天就相当于投了中国版Windows操作系统,没什么价值。”

但在施安平看来,华大九天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璞玉。第一次拜访华大九天时,施安平团队便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董事长刘伟平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曾经多次参与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既有深厚的理论技术又有着一线产业开发经验,十分难得。

“伟平总的真诚和严谨更打动我们。”聊起这段往事,施安平依然印象深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伟平很坦诚地告诉国中资本团队,目前愿意试用公司产品的客户还不多。“他没有像有些创业者一样,恨不得把自己的成绩放大若干倍,真的很难得。”施安平记忆忧新。

事实上,国中资本团队在调研时就清楚地知道这一点:EDA软件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础,需要保证独立自主。“中国人手里没有自己的EDA,这是不可想象的,别人一旦不卖‘画笔’给你,任脑子里想得多么丰富多彩,也难以表现在纸上。”

2017年12月,国中资本拿出数千万元战略领投华大九天。完成投资后,国中资本一一梳理出华大九天遇到的问题,并逐个提供解决方案。“在投资华大九天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与公司团队共同创业的准备。”当时,国中资本团队联系了不少半导体领域的被投企业,让他们试用华大九天的软件,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很多芯片设计公司用了华大九天的产品后,便陆续建立起合作。”

此外,国中资本还在人力资源培训、股权结构设计、企业未来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帮助,甚至利用自身的政府资源呼吁国家支持民族工业软件企业。随后几年,随着中兴和华为事件爆发,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变得至关重要,这也为华大九天带来了转机。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华大九天的营收分别为1.51亿元、2.57亿元和4.15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0.59%和61.26%,业绩有了飞速增长;更为关键的是,2021年1-9 月,公司净利润为 7682.52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48.0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期间,华大九天开始被更多投资人关注,元禾璞华、建元基金、中电金投等投资机构相继入股,国中资本一路持续加注,连续投资了三轮。招股书显示,上市后,国中资本累计持有华大九天约5.15%的股份。按照今日市值计算,国中资本持股价值超20亿元。

但最令施安平欣慰的是,我们在国产工业软件的田野里,培养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希望之苗。

全产业链布局

投出一张庞大半导体版图

透过华大九天,国中资本的半导体投资画卷缓缓展开。

从半导体上游的材料、EDA软件到半导体制造环节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再到下游的芯片设计公司,国中资本找到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节点进行系统化布局。在国中资本看来,新技术尤其是需要进口替代的技术,全产业链共同推动比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来的快,投资也是如此。

在投资东微半导体的过程中,国中资本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得以体现。国中资本团队在研究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节点时意识到超级结MOSFET极具市场前景。于是,早在东微半导体超级结Mosfet研发成功后,国中资本团队便开始留意到这家公司。“创始人王鹏飞和龚轶,既有欧美国际芯片巨头的工作经验,又有高校的科研经历,产品研发能力突出。”

2017年,国中资本正式投资了东微半导体,还帮忙对接工业、手机等方向下游客户,稳步地扩充市场规模。今年2月,东微半导体顶着“充电桩芯片第一股”的光环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开盘首日5分钟涨幅超13%,市值破百亿元。在芯片股一路走低的情况下,东微半导体股价逆势上涨,如今市值超170亿。

而全产业链布局的另一个优势便是足够早。在整个半导体国产替代的浪潮中,以光刻机为代表的半导体设备领域一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挥之不去的痛,也是大多数投资人很难轻易触碰的领域。有不少投资人反馈,半导体设备的项目很难抢进去,有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甚至要反向尽调投资机构。

“我们开始投半导体设备的时候,投资界同行们都认为这个行业不确定性巨大。”施安平说道。而国中资本却在2017年投资了做半导体超精密测控设备部件及整机的企业——华卓精科,这是一家由清华教授朱煜创办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其产品主要是半导体核心制造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如超精密运动平台、激光退火设备、晶圆键合设备等整机设备。

“当然,投资半导体设备的压力确实不小。”施安平直言。在投资高端国产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原磊纳米的过程中,国中资本内部曾产生过较大分歧。原磊纳米主要产品是研发和量产ALD设备。“这类设备也已经被海外龙头垄断了市场,而且工艺极为复杂、资金投入大。一旦开发验证失败,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需要承担的风险都很高。”

但国中资本团队依旧顶住了压力。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国中资本入股了原磊纳米,持股比例为4.45%。据了解,原磊纳米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工业级ALD设备顺利导入客户并成功通过验证,还有几台原型机也陆续进入生产线试产。

此外,国中资本还在DPU、高性能功率器件、高端模拟芯片、高性能光模块、OLED材料与设备等细分领域都有超前布局,投资了莱特光电、凯德石英、拓尔微、和美半导体、宽能半导体、华引芯等公司。对于半导体产业投资,施安平的经验是:“要敢于找准方向、认准团队,再敢于投入一定的精力,就有可能找到最合适的标的。”

把投资做到产业中

“年轻”的国中资本,是一家“老兵新传”的传奇机构。

2015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经过完全市场化的公开竞争,同年12月,国中创投(国中资本前身)中标并开始管理6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首支实体基金。

创立初期,国中资本以深创投骨干为班底,组建了核心团队。作为国中资本的掌舵人,施安平更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创投老兵。他是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后,还曾做过大学教师。2001年,施安平加入深创投,正式踏入创投行业,几乎见证了中国创投从蛮荒时期到渐渐成熟的历史变迁。在国中资本成立前,他在深创投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一职,根据集团领导班子分工,分管投资决策和基金建设工作,投出了一系列明星案例。

国中资本虽然由一群实力雄厚的创投老兵组成,但虎狼环伺的创投江湖中犹如一张白纸。“我们没有品牌也没有项目案例,想要得到创业者、投资界乃至资本市场认可,必须形成独特的打法。”结合多年的产业积累,国中资本团队提出了“研究先行,投研结合,按产业链布局”的投资策略。

沿着这一策略,国中资本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与智能装备,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及企业服务,新消费与互联网应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六大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坦白讲,上述任何产业都是由各类错综复杂的细分赛道组成,投资人要把全产业链吃透并非易事。 

除了常规撰写研究报告以外,国中资本团队内部强调全员学习,做深产业研究。目前深圳总部已经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已经有4批博士后入站,每年有5、6个博士后进站开展研究工作,按六个产业开展研究。

此外,国中资本还会把投资成员推向一线,经常保持与被投企业的互动以求加深产业研究深度。“跟踪一个被投企业的供应链和客户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技术变化或行业趋势等关键信息。”施安平介绍道,国中资本在新能源赛道的战略布局,也是从被投企业处得到了启发。

“其实早在2016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就已经火过一次了。当时,市场泡沫十分严重,拖拉机、农用车装上电池,在操场上跑个几圈就号称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没有一个,国家补贴倒骗了不少。”施安平回忆,国中资本团队见证了那一段疯狂岁月。

当时,国中资本团队在与被投企业互动过程中产生了判断,新能源电池上下游正在发生巨变,便越发笃定地布局这条赛道。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到电控、电机、自动驾驶决策系统,国中资本已经投资了30多家企业。

“当其他人涌向这个赛道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关键节点做了布局,并网罗一批龙头企业。”施安平并非夸张。譬如,锂电池铜箔企业嘉元科技成为科创板开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如今市值已达190亿;国鸿氢能全资子公司鸿力氢动配套数量、燃料电池装机量双双位列全行业首位;锂电领域自动化设备供应商中基自动化已经俘获了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商……国中资本投资的新能源公司都在迅猛发展,不胜枚举。

如今,国中资本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管理着两支规模合计百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体基金——人民币6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首支实体基金和人民币4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基金。

眼下,国中资本首支实体基金已完成全部投资任务,并逐步进入收获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国中资本凭借着亚虹医药、东微半导、凯德石英、莱特光电等四家新上市企业,位列中国VC/PE机构IPO榜单的全行业前三。除此之外,国中资本参投的荣昌生物也在一季度成功登陆科创板。

“我们不一定是行业里最大的创投机构,但一定要做最有特色、最有眼光的机构之一。”施安平常常在内部跟团队强调。

2022年,VC/PE还投什么?

半导体并购潮要来了

2022年过半,创投圈活跃度渐渐回升,各个行业投融资状态发生了变化——元宇宙、Web3:在火热与争议前行;有着明显政策和资本红利的碳中和板块引吭高歌,项目估值水涨船高;而去年炙手可热的半导体投资领域却开始慢慢降温,甚至有部分投资人坦言:“今年会暂缓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动作。”

从融资数据来看,半导体产业正在迎来一波大洗牌。清科研究相关报告显示,一季度期间,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融资数量同比上升了11.8%,而金额同比下降了19%。

投资放缓动作背后,离不开全球半导体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2022年上半年,电脑、平板、手机等需求逐渐下滑。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 亿部,同比下降 11%。Gartner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PC出货量将下降9.5%。

这导致半导体领域产能过剩,出现了“砍单潮”。随之而来,模拟芯片、面板驱动IC、MCU、GPU、DRAM、NAND Flash、NOR Flash等芯片价格持续下跌。在施安平看来,半导体的涨价本身是非常态的,价格下降才是常态。拉长时间来看,某些品类短期内的价格不会影响半导体行业过去及未来的高速成长。

在众人担心半导体投资寒冬即将来袭的时候,施安平则显得很冷静:“很多人为了赶风口便盲目入场创业,搞个新概念圈投资人的钱,催生了不少泡沫。”他坦言,有些企业明明只是A轮的状态却喊到了C轮的估值,现在B轮的融资也受阻了,企业家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状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估值越高越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有生存才有发展,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眼下,半导体行业正好可以降降虚火,趁机理性分析赛道。施安平进一步补充说,以EDA软件为例,近几年EDA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谁都拿这个说事儿。但EDA绝不是全民创业的方向,这个行业注定是赢者通吃,只有少数公司才能有望冲击国际市场。

同时,施安平也提醒,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机会应该来自并购重组,而不是扶持一批独立IPO的小苗子。业内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并购,不巨头”。纵观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大鱼吃小鱼”的并购史——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联发科等巨头都是在不断收购成长起来的,国内半导体行业也将是如此。

不过,国内想迎来真正的并购潮,还需要考虑到创业者的意愿。“国内很多创业者抱着公司上了市就可以一夜暴富的心态创业,并不愿意接受并购。”施安平一语中的。因此,投资人需要多与创业者沟通、创造更多成功案例。目前,国中资本已经开始在并购市场做了相应布局。毫无疑问,这又将是一场崭新的征途。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张继文,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207/49714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