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高捷资本,一群中科大校友做VC

一流科技独角兽捕手是如何炼成。这是一支带着中科大烙印的VC团队。
2022-07-28 17:54 · 投资界  张继文   
   

今年一级市场沉寂,高捷资本却在一个月内迎来2个IPO——

5月21日,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高捷资本是投资方之一;随后,互联网医药平台药师帮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未来2-3年,我们还将迎来近10个IPO项目。”高捷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黎蔓粗略算了下。

高捷资本留给同行的印象并不多,“投得很硬”。掌舵人之一黎蔓毕业于中科大,早年一直活跃在华尔街,是中国最早一批风险投资人。2015年,目睹了国内创投市场剧烈裂变,他联合中科大校友王纳新、刘中青一同创立了高捷资本。7年时间,高捷资本不断从海外挖掘了一众技术大牛和科学家,孵化并投出了云从科技、暗物智能、中星技术、胜科纳米、美芯晟、数之联、药师帮、中感微、飞芯电子、中星微电子等一众知名公司。

时至今日,高捷资本一共管理四只人民币基金,总规模约30亿人民币。2021年下半年开始,高捷资本便马不停蹄地筹备新一期基金的募集工作。如今,黎蔓带着团队奔赴各地看项目,“募资端不景气的时候往往是最佳的投资窗口期。我们要抓住机会,把上半年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出身中科大,他们闯荡VC圈

这是一支带着中科大烙印的VC团队。

作为高捷资本的掌舵人之一,黎蔓早年以优异成绩保送中科大,就读计算机专业,后来赴美在纽约大学攻读MBA。毕业后,他进入了华尔街,先后在美国富达基金、美国高盛、美商中经合集团 (WI Harper) 等国际金融机构任职。

在美商中经合集团工作期间,黎蔓开始接触到风险投资。当时他入职的中经合集团,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并从事早期和成长期技术驱动型企业投资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美商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刘宇环曾被称为中国投资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因此,黎蔓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风险投资人。

凭借着金融和理工科的交叉学科背景,黎蔓很快担任中经合董事总经理,管理多支美元科技跨境投资基金,主导投资了分众传媒、信威集团、飞塔科技、爱讯特、芯原电子等多家美国明星企业及A股上市公司。

时间来到2015年,彼时正值国内创投行业进入VC2.0裂变时期,黎蔓预判了中国投资市场的机会,于是找来了中科大校友王纳新、刘中青一同创立了高捷资本。

王纳新是黎蔓在中科大读书期间的同班同学,曾是美国硅谷连续创业者和活跃的天使投资人,他投资过众多硅谷知名IT企业,常年往返中 美之间;而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刘中青曾是IDG资本深圳地区负责人、副总裁,在互联网、TMT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就这样,一支由三位中科大理工男执掌的VC团队开始出现在中国创投历史舞台。

成立之初,高捷资本便坚定地选择投资科技赛道,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美元基金出身的黎蔓坦言:“创业之初,我们就意识到团队需要沉下心来了解人民币基金的打法和人民币市场的退出规则。”

很快,高捷资本适应了本土创投的风格,并在2018年成立了第二期人民币基金。这一年国内创投圈风云变幻,以共享单车、P2P为代表的风口开始破灭,人工智能领域炙手可热。一直埋头在科技投资的高捷资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智慧科技,并继续专注挖掘A、B轮阶段的早期科技项目。

不同于当时大热的AI投资,高捷资本内部界定的“智慧科技”是以AI为核心,系统布局AI基础设施、中间层核心组件、顶层应用等环节,进而覆盖了半导体、数据服务及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新材料、传感、智能制造等细分行业,这与如今倡导的“硬科技”概念别无二致。如今回过头来看,当大多数同行还在追逐TMT的时候,高捷资本就已经开始扎根硬科技。

迄今为止,高捷资本累计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0 亿元,投资了云从科技、中星微电子、暗物智能、瑞识科技、力策科技、药师帮、数之联、胜科纳米、美芯晟、一微半导体等知名项目。更有趣的是,高捷资本更是网罗了一大批中科大创业者,如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瑞识科技CEO汪洋、暗物智能创始人朱松纯等。

今年,高捷资本又启动了新一期人民币基金的募资工作,继续聚焦半导体、智能制造、双碳科技以及AI在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挖掘渴望用科技和创新改变世界的创业者。

挖掘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

详解高捷罕见打法

过去几年,VC圈似乎无人不投硬科技。但众所周知,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要求投资人不仅能够洞悉前沿科技的技术原理,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还要对产业有着前瞻性预判,门槛极高。

“我们做了20多年的科技投资,很擅长也很愿意去探索前沿科技,甚至会沉淀到电子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层面去理解技术。因此,我们团队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哪些技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变化,哪些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变革。”聊到这一话题时,黎蔓有些兴奋,“正因我们很了解技术趋势,所以才敢于在项目还没有做出产品的时候就出手投资。”

力策科技便是高捷资本敢于押注新技术的典型案例。成立于2013年,力策科技产品主要包括两个系列:一是光学相控阵雷达(OPA)芯片,用于设计车载导航的激光雷达产品;二是机械雷达,针对服务机器人、工业AGV、物流AMR等用途。其中,OPA是一个新的芯片流派,其物理原理还在探索中。早年间,不少投资人和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技术可能短期内无法被攻克,距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高捷资本团队从产业角度预判,OPA未来可能是固态激光雷达最理想的方案。“虽然这是一个鲜少有人探索的前沿技术,但力策科技团队敢于挑战一个世界难题,我们作为投资人也愿意支持这样勇于尝试的挑战者。”黎蔓记得,2018年高捷资本毅然领投力策科技Pre-A轮融资。完成投资3年后,力策科技OPA芯片越来越受到业内关注。2021年9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力策科技。

基于自身对新兴技术赛道的了解,高捷资本还挖掘了不少隐形冠军,如半导体失效检测供应商胜科纳米、半导体数字芯片检测设备供应商悦芯科技、国内最大的药业B2B平台药师帮等。如今,这些公司都陆续完成了多轮融资甚至开始筹备IPO事宜,估值增长迅猛。

正因在技术投资领域足够专注,高捷资本团队还有一项区别于投资同行的能力——孵化项目,主动引导一些业内顶级科学家下场创业。其中,瑞识科技创始人汪洋便是高捷资本团队用了半年时间从国外挖回来的科学家创业者。

汪洋有着漂亮的履历——中科大本科毕业,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和美国Lehigh University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拥有在国际头部芯片公司超过20年半导体光芯片研发、大规模生产及代工厂管理经验。对于汪洋来说,回国创业意味着要告别稳定且高薪的工作,风险不小。

但在高捷资本团队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应用普及,光电芯片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创业机遇不可多得,一旦错过就很难抓住。”经过多次的深入交流,汪洋被高捷资本团队打动,于2018年回到深圳创立了瑞识科技。成立之初,公司获得中科创星、高捷资本的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时至今日,瑞识科技已量产多款高性能VCSEL芯片产品、光学集成光源产品和光模块产品。一路走来,瑞识科技也陆续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方不乏深创投、华润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还有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也是在高捷资本团队的引导下,决定回国创立了AI认知平台开发商暗物智能,打造新一代基于强认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今年7月,在AI赛道偃旗息鼓的时候,暗物智能逆势完成了5亿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广州产投、广州城投、广州工控、广州金控、南沙科金控股。

这已经成为了高捷资本与众不同的“杀手锏”——利用投资团队在硅谷积累的丰富人脉圈,吸引海外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如今,高捷资本合伙人王纳新所负责的美国硅谷办公室、黎蔓担任创始董事的华源科技协会和庞大的中科大校友圈,筑起一个存量丰富的项目池,源源不断地为高捷资本输送投资灵感和优质项目。

“我们可以最快知道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方向,了解科技巨头的产业动向,然后找到这个赛道最优质的人才引回中国,让全球前沿的创新技术在国内落地生根。”黎蔓云淡风轻地说,投资人剩下的工作就是帮助科学家们尽快地适应国内市场,默默陪伴他们熬过科技创业低谷期。

一家科技VC的修养:

端正姿态,做好乙方

2022年已过大半,但一级市场的焦虑情绪还未完全消散。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的黎蔓显很平和:“调整心态,做好乙方。”高捷资本最近的规划是,一方面服务好LP,另一方面踏实为被投项目做好投后赋能。

GP天然的使命就是给LP赚到钱。然而过去一年,A股、港股、美股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港股和美股IPO情况急转直下,而A股也常常陷入新股破发的尴尬境地。最近不少LP感叹,很多GP总是用出漂亮的IRR成绩单说话,却不敢聊DPI,LP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黎蔓也感受到LP的情绪变化,“他们越来越强调落袋为安”。对此,高捷资本在退出策略上做了相应调整——把DPI权重提高,适当降低IRR。具体来看,每当被投项目后续估值涨得不错,高捷资本便会先退出一小部分。“当然,每个项目依旧会保留大量股份以等待IPO退出。”

而在投资端,黎蔓也察觉到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往,关注科技的投资机构没有那么多,创业者往往处于更弱势的一方。但现在,争抢项目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优质创业者成为了稀缺资源,VC/PE开始排队拜访。“我们团队心态很好,放下姿态,做好乙方更有利于投项目、做赋能。”

尤其在“好项目挤破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开始注重投资机构的投后管理能力,因而更偏爱自带产业资源的产业资本。业内人士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很多初创公司创始人会优先考虑拿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的钱,其次是国家队,最后才是纯财务资本。

黎蔓认为,“早期科技项目不太适合接受产业资本。”如果科技项目过早地接受产业资本的订单扶持,很有可能失去了在风雨中厮杀的能力。久而久之,企业营收表现看似不错,但综合竞争力却不够强。

眼下,一批未盈利、商业模式不清晰的科技“独角兽”泡沫正在被戳破。其中不乏一些被产业资本或互联网战投看好的明星项目陷入窘境。为什么有了产业资本做靠山,他们还会遇到经营困难?在黎蔓看来,国内企业可能对产业资本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早在美国科技投资盛行的时候,产业资本也越发活跃起来。然而,大多数产业资本都是以集团战略出发,财务回报并不是核心考核因素。一旦被投企业经营情况不尽如人意,产业资本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施以援手,反而是财务性VC的态度更积极。

“财务投资机构是以赚钱为目的。当企业出现问题,他们更有动力去帮忙解决问题。”这让黎蔓想起十多年前辅导过的视频压码解码技术提供商DivX。当时DivX遇到资金困难时,很多投资人甚至产业投资方都无心挽救,但黎蔓团队用了两周的时间帮忙联系潜在客户,最终企业得以翻身,后来在2006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这就是财务投资人与CVC的不同,我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家企业。”

如今,半导体、SAAS等赛道热度慢慢下降,不少投资人选择离场,留下一地鸡毛。见证了赛道起起伏伏,黎蔓认为这些赛道并没有走到终局,投资人依旧可以找到沉下心找到隐形冠军。以芯片赛道为例,中低端芯片创业存在着过剩的问题,但半导体材料、设备、模拟芯片等细分赛道的增量市场不可小觑。

毫无疑问,这些充满前景的细分赛道有着更高的门槛,对于投资人的要求更加苛刻。“只要中国企业有机会,我们便不遗余力地寻找最靠谱的团队。”一如过去7年,高捷资本团队埋头践行自己朴素的使命——做科技独角兽企业的一流捕手。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张继文,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207/49707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