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寒冬下,蓝驰创投一举募集55亿

本次募集总规模55亿元人民币,蓝驰创投刷新了国内今年早期基金和美元基金的募资纪录。
2022-05-18 08:46 · 投资界  张继文   
   

冷清募资江湖终于迎来难得的一缕振奋。

投资界5月18日消息,蓝驰创投今日宣布新一期人民币及美元基金募集成功——本次募集总规模55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国内今年早期基金和美元基金的募资纪录。

这一幕似曾相识。回想2016年,当国内创投圈高喊“资本寒冬”时,蓝驰创投 中国团队逆势成功募集总额约30亿元的双币基金;2019年,中国VC/PE募资难开始全面爆发时,蓝驰创投又一次成功募集35亿元,成为当年中国境内最大募集规模的早期基金之一。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

坚守中国近20年,蓝驰创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穿越周期的魅力。1998年创立于硅谷,蓝驰创投从2005年开始扎根中国,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50个优秀的早期创业项目,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50亿人民币,是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

悄然间,蓝驰创投绘制了一张历史感和科技感兼备的投资版图,投出了58/赶集网、PayPal、理想汽车、水滴、青云科技、怪兽充电、高仙机器人、可以科技、云圣智能、芯来科技、宜买车、瓜子二手车、趣店等诸多高成长性的明星公司,其中超80%的被投企业顺利完成再融资。

见证了经济周期起起伏伏,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十分淡然,“随着市场环境回落,大家降低估值预期,现在正是投资的好时机。”

今年最大募资之一官宣,55亿元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资

优秀的猎手往往在黑夜来临前便开始储备弹药。

眼下,一级市场弥漫着各种悲观情绪,尤其是美元基金,今年募资工作更为举步维艰。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外币基金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共20支外币基金发生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57.4%;披露募集金额约315.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幅度达62.6%。换言之,今年一季度美元募资锐减约6成,前所未有。

在愈演愈烈的寒冬下,蓝驰创投此次顺利募集55亿元的资金更显得弥足珍贵。

“做科技投资,精准识别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经历过中国多轮行业起伏的陈维广说道。正因如此,蓝驰创投新一期美元基金的募资工作得到了国际知名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的支持,过往LP的复投率极高。

2021年下半年,LP圈内最活跃的国家级母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布了第三批子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蓝驰创投成为了第三批子基金合作管理机构之一。最终,蓝驰创投新一期人民币基金耗时半年左右完成了大部分资金的募集工作,除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还吸引了知名政府引导基金、主流金融机构、顶级母基金及知名家族办公室等诸多长线LP,多家机构连续出资。

回顾本次人民币募资,陈维广总结:“我们明显感觉到,国内人民币LP更加专业了,更相信早期科技投资会创造价值。”

坦白讲,从去年开始,人民币基金募资现场堪称神仙打架,各路知名GP纷纷下场厮杀。蓝驰创投的底气源自多年的深耕——过去两年,蓝驰创投被投企业理想汽车、青云科技、怪兽充电、水滴公司陆续登陆资本市场,缔造了不俗的业绩回报和现金回款。

新基金准备就绪,蓝驰创投准备将子弹撒向哪些领域?投资界获悉,蓝驰创投继续围绕着新能源、新效率、新交互、新科学等重点投资领域持续布局,包括但不限于能源创新、机器人、基础软件、芯片、智能硬件、生物科技、Web 3、元宇宙等领域。

在早期科技投资这条路上,蓝驰创投走得愈发坚定。自从2005年扎根中国以来,蓝驰创投便是国内少有的早期VC坚守者,累计投资超过150个优秀的早期创业项目,投资轮次集中在Pre A到A轮,覆盖硬科技与创新交互、企业服务、新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

手握充沛弹药,蓝驰创投再次踏上征程,继续狩猎下一个独角兽。

17年,从美元团队到本土化

坚守投早投科技

蓝驰创投,一支痴迷颠覆性创新的早期VC团队。

带有硅谷基因的蓝驰创投对技术有着超级敏锐的嗅觉,总能在不经意间杀入一条蓝海赛道,缔造一个个具有变革意义的明星独角兽。

早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蓝驰创投投资了赶集网、瓜子二手车等明星项目,而这些公司均在各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2年左右,国内创投圈还在热衷模式创新的时候,蓝驰创投转身扎进云计算、大数据、企业服务等冷僻赛道。而后几年,任凭外界无比喧嚣,蓝驰创投却埋头在机器人、新能源、人工智能、云原生、先进制造、AR/VR等领域。

如今,那些不性感的赛道跑出了多胎家庭出行首选的理想汽车、高楼大厦“辛勤”清扫的高仙机器人、在变电站随处可见的云圣巡检无人机等一众科技创新弄潮儿。转身发现,他们背后都站着同一个早期投资机构——蓝驰创投。

这便是蓝驰创投的独特风格——提早发现变化。在陈维广看来,这一优势要归功于严谨的行业研究。实际上,行研能力是每一位投资人的必备技能,也是各家投资机构的规范动作。在蓝驰创投内部,这样一项基本技能再度进化:与其讲好一件事情,不如提一个好问题。

“行业研究无非是两个维度:人和事。而当投资人把‘提问题’放在最高的优先级,便会驱动自己去深度思考。”陈维广补充说明,投资人除了了解行业现状外,还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在蓝驰创投的投资周会上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的这个问题质量高吗

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蓝驰创投的投资触角不断深入产业深处,构筑了独有的早期生态。目前,蓝驰创投生态的重点已经从产业头部标杆扩展到顶尖高校、新型研究组织、研究机构、科研院所。

同时,科技不断发展、交融,每一个赛道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赛道。蓝驰创投也察觉到这一变化——重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新物种”与新机会,很有可能诞生在行业交叉创新领域。

为此,蓝驰创投注重搭建兼备产业背景专业经验的复合型团队,刻意寻找“T字型人才”即对行业有纵深认知,同时关注技术创新在横向行业的应用。与此同时,蓝驰创投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用陈维广的话来说,有不同认知的人一边“吵”一边达成共识,便组成了蓝驰富有战斗力的投资团队。

事实证明,这种纵横交错的作战方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个领域横纵覆盖之后,蓝驰创投还可以复用到其他领域,在不同领域的积累、沉淀、交叉融合,最终可以反哺各个垂直赛道。

正因如此,在技术与行业的交叉领域,蓝驰创投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掘了多个令人兴奋的“新物种”。

比如在电动化与出行结合领域,蓝驰创投投资了理想汽车、时的科技;机器视觉与物流、半导体、能源等行业交接地带,投资了领先的机器人公司优艾智合、蓝芯科技、木蚁机器人等;AI+生物科技赛道,百图生科也被蓝驰创投收入囊中……这些颇具颠覆意义的公司,蓝驰创投往往是早期投资人。其中,80%项目的首轮领投方是蓝驰创投。

不唯技术论,让硬科技软着陆

早期技术投资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很多技术型公司很难飞跃死亡谷。过去几年,在产业资本提供订单、场景赋能的刺激下,VC/PE掀起了一波“重投后”风潮。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不同的是,蓝驰创投在投资前便会考虑前瞻创新性与商业成长性。基于多年科技投资的经验,陈维广总结道:“硬科技投资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帮助技术创新找应用场景。我们不唯技术论,会结合产业经验投资一些有落地场景的硬科技项目。”

如何将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统一?蓝驰创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先洞察商业,再去链接高壁垒前沿科技,最终达到“硬科技软着陆”的目的。

这一打法,在高仙机器人的投资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2013年成立的高仙机器人在智慧清洁领域稳居行业前列,国内占有率超过80%,已经攻占头部客户半壁江山。近几年,高仙机器人更是备受各路投资人追捧,身后不乏软银、今日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美团、腾讯等重磅战略投资方。

而作为高仙机器人的早期投资方之一,蓝驰创投在公司尚未商业化落地阶段便坚定入股。陈维广坦言,公司对投资高仙机器人的争议性还是蛮大的,当时创始人程昊天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属于典型的学生创业,同期市场的创业者大多是大厂出身。

“但蓝驰看好创始人有敏锐场景sense以及突出的商务能力,并相信商业清洁是一个爆款场景。”相比于其他场景,商业清洁任务指标清晰、需求具象。当机器人满足商业场景的需求后,企业方会有付费意愿,商业闭环就可以开始滚动。于是,高仙机器人成为了蓝驰创投在机器人赛道最先选择的标的。

2018年,高仙机器人完成A轮千万级美金融资,蓝驰创投领投。投资后不久,高仙机器人产业开始量产,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年增幅一度高达400%。而后几年,蓝驰创投依旧持续支持,几乎参与此后每一轮融资。

当然,“硬科技软着陆”这一方式并不意味着投 中有商业化场景的项目,便放任企业自由生长。相反,蓝驰创投还会基于长线的市场判断,会更加笃定地陪伴创业者度过0-1的艰难阶段。正因如此,在别人迟疑不敢投资的时候,蓝驰创投才能发现一颗颗蒙上尘埃的璞玉,理想汽车便是其中之一。

在决定投资理想汽车之前,蓝驰创投投资重心主要放在大数据、自动驾驶、云计算等底层技术上。“看了一圈后,我们认为整车才是这些技术真正集聚的地方。彼时,李想决定造车,把车型、产品价位、技术路线等关键点想得很清楚,并对家庭用户这一群体需求有着很深的理解。”陈维广表示。2016年,蓝驰创投参与了理想汽车的 A 轮融资。

此后,理想汽车在经历停掉SEV(双座电动小车)、融资困难、管理架构转境外等关键节点中,蓝驰创投都在默默支持着理想汽车,前后一共连续投资5次。2020年,理想汽车登陆纳斯达克,一年后回港,完成双重上市之旅,最新市值超1800亿。凭借这笔长期投资,蓝驰创投取得丰厚回报。

翻开蓝驰创投的项目库时,便可见识到“硬科技软着陆”的魅力——动力电池回收科技企业博萃循环、3D打印模具方案提供商镭镆科技、工业无人机公司云圣智能、搭载深度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公司蓝芯科技、复合型移动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车规MCU公司云途半导体……

一个个带有技术革新符号意义的初创公司均在产业侧找到了合适的落地场景。在很短时间内,这些项目大多都完成了B轮甚至C轮的后续融资,后续轮投资机构多为市场中知名的中后期投资基金和产业资本。在这其中,更有项目在短时间内估值涨了数十倍。

科技创新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但投资要讲求回报。20多年来,蓝驰创投在寻觅颠覆性创新的同时,时刻警惕那些“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人和事。

在过去几轮技术周期中,太多技术超级牛的公司,因缺乏商业敏感而坠入谷底。陈维广和团队都绷着一根弦:“每个项目投资后,我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影响创始人关注商业场景。”

一个老牌VC的底气:

变化常在,看多中国

2022年伊始,中国一级市场弥漫着前所未有的不安情绪。

归根结底还是信心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不断瓦解、消除,投资市场的活力也会恢复。”陈维广用平静的语气说道,资本市场的变化不应动摇我们对基本面的判断,有扎实基本面的公司终将释放价值,且中国不缺有创新价值的科技公司。

看多中国,这是陈维广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在人口红利消退的时候,中国有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先进制造和其他前沿技术行业前所未有地享受着“工程师红利”。“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聪明、勤奋的中国创业者加入到科技创业的行列。”

同时,全球化仍是主旋律。陈维广也表达了蓝驰创投的态度:“科技没有国界,我们仍然以全球化视野看项目,希望越来越多中国公司能够站到更高的舞台,打造更多世界级的产品。”当创业者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研发实力和自信时,“国产替代”自然不会成为难题。

归根结底,科技仍是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的故事。眼下,故事的主角从互联网创业者,更迭为科学家、教授、算法专业、连续创业者。与其过度担心外部的环境因素,陈维广则更忧虑科技项目本身的泡沫化

实际上,陈维广不止一次有着这样的理性判断。早在2015年,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投资人同样保持着高度投资热情。彼时,一向低调的陈维广却疾呼:2015年下半年,70%的创业公司面临着B轮死的困境。果不其然,2016年左右,创投圈迎来了资本寒冬。

如今,硬科技投资的风被吹了起来,陈维广依旧保持理工男的克制和理性。“在20年的从业生涯里,我经历过数个经济和市场的周期,非常警惕在早期吹高估值带来的泡沫破裂。”

他进一步解释,如今不少专家和教授出来创业便拿到很高的估值、融了很多钱。但好的技术并不等同于一家优秀的企业,好的科技项目一定要找到有高成长的商业场景,才能释放可持续的价值。

如果给一个尚在早期的创业者过高估值,那么创业者为了满足投资人的预期,他的很多行为可能就会扭曲,进而影响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再融资,也会对基金未来整体的回报水平不利。

眼下,不少赛道和领域的项目纷纷下调估值,再次印证了陈维广的预判。

投资是一场长跑,科技投资更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无论市场如何变幻,这家创立20余年的老牌VC仍不遗余力地支持提升中国科技创新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尊重创新,支持中国优秀科技人才,陪伴更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公司成长壮大。”

下一段征程又开始了。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张继文,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205/492310.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