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双碳,凯联资本累计出手超70亿

众所周知,实现双碳是人类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毫无疑问也将是一场漫长的征途。
2021-11-29 15:51 · 投资界  刘博   
   

凯联资本的双碳版图,又将诞生一家上市公司。

今年11月初,洪九果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这家中国最大的自有品牌鲜果分销商开始冲刺IPO,凯联资本正是背后的投资方之一。作为一家水果分销商,看上去似乎与碳中和、碳达峰并不相干。凯联资本管理合伙人沈文春解释了之间的关联:洪九果品缩短了供应链环节,达到降本增效,从而实现碳减排。

凯联资本管理合伙人沈文春

这只是一缕缩影。从2014年发起首只人民币基金开始,凯联资本在绿色领域投资已耕耘数年,投出了新能源汽车设计公司阿尔特、储能企业中车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等一批独角兽。截至目前,在凯联资本管理的超150亿人民币基金中,双碳相关投资占比已超过50%。与此同时,凯联资本也成立了ESG委员会,将双碳投资的具体指标贯穿到募投管退各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超过2000亿规模的碳中和相关基金,涌入到VC/PE市场。显然,在这场攸关人类未来命运的漫长征途中,没有人愿意缺席。

150亿基金,50%投向双碳

又将收获一个IPO

实际上,凯联资本在碳中和、碳达峰领域已默默耕耘数年。

2014年,凯联资本首次发起设立人民币基金,以PE投资为主,并将科技与消费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彼时,碳中和概念尚未兴起,但凯联资本却早早关注到绿色能源投资,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还将投资领域进一步细分到新基建、新能源、智能家居、快消品供应链系统等等。据介绍,凯联资本目前管理的超150亿人民币基金中,双碳相关投资占据了50%,比例十分显著。

阿尔特,是凯联资本在双碳出手的第一笔投资。成立于2002年的阿尔特,是国内一家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主要从事与汽车及发动机和重要动力总成设计开发,以及生产制造相关业务,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占据超过70%的业务比例。2017年,正值新能源汽车浪潮兴起,凯联资本敏锐地判断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势必会不断提高,这将是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与其它机构不同的是,凯联资本没有投资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反而是将目光瞄向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因此接触到了阿尔特公司。

“我们不太喜欢烧钱的模式,毕竟造车更像是一场‘赌博’。而汽车设计是造车前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出错,车企后续的投资都将会打水漂,有很高的行业壁垒。”沈文春解释道。而阿尔特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涉及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中多个环节,包括 492项专利及14项著作权,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雄厚的技术实力也打动了凯联资本,确信阿尔特是新能源汽车热潮中确定性受益者。

于是,凯联资本果断出手,并一路陪伴阿尔特走上IPO舞台。2020年3月,阿尔特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最新市值超过100亿元。事实证明,阿尔特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阿尔特2021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8.47亿元,同比上升75.38%;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上升82.2%。这一串数字,也恰恰证明了凯联资本独到的投资眼光。

在储能领域,凯联资本同样进行了重点布局。今年5月,宁波中车新能源宣布完成了战略融资,总额达到4.95亿元,包括凯联资本在内的六家机构参与了投资,其中不乏重量级的产业基金如军民融合基金、金石投资等。值得一提的是,凯联资本是此次战投方中唯一一家市场化基金。

沈文春回忆,当时争夺中车新能源的投资份额近乎白热化,不仅有国家级产业大基金基金,而且还有一些著名人民币PE基金参与进来。凯联资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在于能够给中车新能源带来更加灵活的管理体系、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协同布局,以及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凯联资本也可以凭借自身多年在新能源汽车、航天军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布局,促进被投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与此同时,凯联资本2019年参投的洪九果品,也在11月初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按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计算,洪九果品是中国最大的自有品牌鲜果分销商。作为一家水果分销商,又是如何参与碳中和的?

沈文春表示,目前水果行业供给端及需求端复杂程度极高,供应链环节冗长、效率低下、损耗严重、加价率高。而洪九果品采用端到端模式既能更好满足上下游需求,又能有效地缩短供应链环节、打通信息链,达到降本增效,并在整个过程实现降低碳排放。如果最终洪九果品成功IPO,凯联资本的双碳版图又将收获一家上市公司。

设立ESG委员会,

“不符合双碳理念,项目BP到不了投委会”

投资双碳,凯联资本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用沈文春的话来说,在没有提出“碳中和、碳达峰”之前,凯联资本所做的是投资于未来。因为即使没有碳中和,化石能源最终必然会被消耗光,同时还带来很多污染问题,从企业责任来说必须引起重视。

而在双碳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沈文春也感受到机构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同无VC不投半导体一样,现在几乎没有机构不关注碳中和,因为碳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会产生机会,但这并未影响到凯联资本的节奏。

“如果发掘到好的项目,我们也欢迎让别人投。谁投都是投,反正都是为人类做贡献。”沈文春笑着说道。

当然,从凯联资本自身而言,的确在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梳理双碳产业。一方面投入比以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重点关注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工具型企业;另一方面也与被投企业增加沟通频次,推动被投企业在碳中和相关领域加大投入。

从2020年起,凯联资本就开始建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标准,参考全球成熟机制,用以建立内部投资评估标准。此外,凯联资本还一并回顾了过去六年中,相关投资策略和标的与ESG中提出的环境友好、社会责任、企业治理的吻合度。

此外,凯联资本还专门设立了ESG委员会,由凯联宏观研究团队、投研团队、风控团队和产业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该委员会在项目筛选、审核、投决过程中,会将ESG理念作为相当重要的评分标准,进一步强调双碳投资相关的一些指标,在投资实践过程当中进行框定。“ESG委员会相当于投委会的智囊团,他们会将ESG投资指标进行分解,不同阶段关注不同的指标,为投委会对项目打分提供参考建议。”

与此同时,凯联资本对于项目的筛选也在前置。在同等条件下,投资团队会更倾向于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双碳领域有更好价值发挥的项目。为了更独立、客观的全面审视企业,团队会通过凯联自身的社交网络,或者陌生拜访等方式进行尽调。一旦一个项目难以达到前述要求,会被早早否决掉,项目BP根本递不到投委会的桌上

布局双碳领域,凯联资本不仅改变自己,也在积极影响被投企业。

2016年,凯联资本参与了五粮液的战略定增,帮助五粮液通过更有效和集约的资源,人力资本的发展与管理,高效的经营和组织形式使用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更持续的价值创造。如今,五粮液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实施了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废水处理系统升级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并建设了纯粮酿造固态发酵白酒绿色设计平台,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一家“零碳酒企”。

而像中车新能源,此前的业务重心是在风电领域,提供超级电容等功率型储能器件。凯联资本则结合当下新能源汽车趋势,建议其多在汽车领域布局,包括轨道交通等。中车新能源还在凯联资本的对接下,尝试利用超级电容改造某半导体工厂的供电系统,以满足半导体厂对供电质量极高的要求,为超级电容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企业经常是埋头做事,没有投资机构接触广泛。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双碳领域找新的机会。”

现在VC/PE圈,无人不投双碳

2000亿活水涌入

今年以来,双碳热潮席卷创投圈

多只碳中和专项基金纷纷诞生,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将ESG、碳管理列为投资决策的必选项,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资料显示,“绿色”、“碳中和”相关基金目前已超过2000亿规模

其中在今年10月15日,首期规模855亿元、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获得基金管理人资格,并随后完成了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意味着正式进入实质性投资运作的阶段,将为VC/PE募资带来一股活水。

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在加速落地。近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指出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在沈文春看来,金融作为服务业,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的产业之一,在双碳提出之前就已经在促进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以双碳和ESG理念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抗周期波动、抗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从更大层面来说,“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未来的很多评判标准都将被重构。

“将双碳理念贯穿基金募投管退等环节,能够帮助机构规避掉因忽视双碳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从整体效果来看,可以实现提升基金运作的回报率。”

但他同时提醒道,布局双碳投资同样具有风险,最大的风险则来自于技术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通过过往调研、考察发现,符合双碳投资背景的标的,大部分都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很容易在行业整体技术路径的选择和技术升级中失去竞争优势。

沈文春深知,对于投资人而言,要在众多细分赛道发掘有潜力、符合政策方向的企业,十分考验GP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凯联资本也在考虑如何深入理解细分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路径,理解被投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做出正确选择。

众所周知,实现双碳是人类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毫无疑问也将是一场漫长的征途。投资机构更不应缺席这场攸关人类命运的行动,正如沈文春所呼吁,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一起加入到支持双碳发展的历史事业中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刘博,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111/48228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