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IRR从25%到40%的秘密:金茂投资首次披露“3+X”产业链策略

在段小光看来,中国创投不应该只追求资本的红利增值,中国创投还有一些使命。新兴产业培育的使命,产业升级转型的使命,区域性发展规划的使命,还包括教育一代企业家能够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迅速成长、发展起来的使命。
2016-11-21 15:20 · 投资界  李梅 任倩   
   

IRR从25%到40%的秘密:金茂投资首次披露“3+X”产业链策略

  最早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资深专家,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后出任深圳华源股份公司董事、副总裁,2004年创建江苏金茂,现已先后发起创立并管理18支创业与股权投资基金……在创投圈,像段小光这样由学者到投资人身份转型的,或许并不多见。很少曝光在闪光灯下的他,在讲述他所热爱的工作时,神采奕奕。

  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绝非易事,但是段小光的表达里,本该浓墨重彩的部分他反而讲得云淡风轻。与其说他是一位睿智的投资人,不如说是一位潜心修习的“手艺人”,经他手的每一个项目,都会历经反复打磨,最后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在段小光看来,中国创投不应该只追求资本的红利增值,中国创投还有一些使命。新兴产业培育的使命,产业升级转型的使命,区域性发展规划的使命,还包括教育一代企业家能够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迅速成长、发展起来的使命。

  咨询服务起步10年间做到新三板挂牌

  金茂投资是江苏首家在新三板正式挂牌的创投机构,其实最开始,金茂并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机构。

  “1988年的时候,我还在南大教书,从学校出来后去了深圳一家上市公司。那时民办企业遇到了发展困境,面对国企、央企的竞争,很多民企不知所措。他们都来问我,应该怎么办。我提出一个思路:民企天生的属性是彻底市场化的,想要与央企、国企竞争,就要从市场找资本、找资源。”笃定的眼神、对时局的独到见解吸引了越来越多迷茫中的创业者,他们开始转换思路,从市场上寻找资源。

  正是这样的契机,让段小光萌生了做咨询服务的想法。

  为了给民营企业家们提供含金量高的服务,段小光带领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我们当时考虑把民营企业带到全球资本市场去冲浪,了解国际规则,融入全球化中。我们就先自己去学习,从政策、行业规律,到产业发展战略,学习整个行业和产业方面的知识。”

  4年多的时间,金茂创始合伙人、总裁张敏领团队分头跑了5000多家企业,段小光亲自参与跑了2000多家。扎实的积累让团队掌握了大量企业资源,他们了解企业困境、企业需求,也知道企业有哪些优势和短板。但是实际工作中段小光发现,所有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每一个节点上更需要的是资本的支持,没有资本加持,很多咨询和服务无法到位。

  “2007年开始,PE突然大热,创业板当时的分置问题已经解决,资本市场开始活跃,对资本的需求是很现实的。当时我们做咨询,这个智力劳动不大被认可,收费很低,反倒给了其他机构投资机会。我们就在想,必须要有自己的募资工具,以便跟企业结合得更密切。”

  有了这种想法,段小光决定走向创投。

  2009年,段小光带领团队向社会募资一个亿,没有政府引导,也没有大的投资机构,全是私人资本。这次募资,开启了金茂投资真正的“创投时代”。

  “金茂像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非常接地气,整个行动速度也很快。我们能够把握住整个经济发展的变化,迅速捕捉到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咨询做到创投,如果说创投这个行业也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话,那金茂接近于第一产业,我们的投资非常基层,跟实业结合得很紧密。”段小光这样形容他的投资风格。

  他们喜欢到基层,深入企业内部跟企业交流,与企业一起共同面对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建立了一个涵盖几千家企业的动态数据库,分成医疗、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不同行业。

  过程中的历练使得金茂整个团队形成鲜明的辨识度。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学行业出身,比如很难投资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里面包含了功能性材料、结构性材料、前沿性材料等各种材料专业出身的人;医疗医药行业里,都是学医学药出身;节能环保行业也是。之所以这样配置团队,段小光有长远的考虑,“只有真正懂得行业和有判断力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为地对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团队,同时也是一支年轻化的团队。金茂投资里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是80后,90后正在进入,并且有30%的80后已经成功晋升为合伙人。“投资主力军是80后,他们现在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说到团队,段小光难掩自豪,“金茂所有的工作,每个项目中的各个流程都是团队在做,团队里的每个人价值观都很契合,我们就是要做一些事情,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

  主投实业投后管理下得功夫最多

  从成立金茂投资的第一天起,段小光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在服务基层这样一件外人看来十分艰苦的事情上,他坚持了10多年,并且甘之如饴。

  “机构慢慢壮大之后,很多人劝我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开展投资布局。”段小光觉得,这些城市很难有实体经济。比如北京,更多的是服务类公司,很难找到精准的投资标的。

  “我们现在投的这些实业,基本上都是科技型的企业,也都是实体经济企业,这些企业不在北上广深。但是江苏就有许多实体经济的优秀企业,细分行业中也有很多隐形冠军,这种小巨人企业,我们会格外关注。我们想把江苏一带的民营企业,实体经济领域的创业投资做深做透,而不是浮光掠影。”对此,段小光自信满满。

  除了投资标的,段小光在投后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下得功夫很深。

  他看重从他手里投出去的每一个项目,不靠概率获取收益,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我觉得投资人应该对每个投资项目负责,不仅是要做好投资,最重要的是做好投后管理,做好增值服务,这个要下很深的功夫去做。”

  投了一些企业之后,段小光发现一个问题。企业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如同技术有共性技术,这些企业遇到共性问题时该怎么办?单个企业只能一个个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但是金茂发现共性问题以后,成立了一个虚拟的金管院,内部可以和不同的企业进行探讨。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金茂是一个个跟这些企业探讨的。

  段小光还特别注重基金制度化管理,加强风控,基金有专门一个合伙人做风控总结。金茂建立了风控部,最多的时候五个人,风控部招人要求很高,必须是律所的人、会计所的人来做审计,对产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投资人负责。

  “首先,投资必须是安全的;第二,你必须是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追求一个合理的回报。”段小光说,从起点到终点,风控必须都要抓住。很早之前,金茂就从项目最早立项,到中间的各个流程,到初调,到尽职调查,到内部审批投决,到外部的投决会,开始全IT流程控制。

  谈及为何要进行这样周到的投后管理服务,段小光觉得这是“使命”。“在跟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把经验提炼出来。我想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将资本连接起来,把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让中国的企业慢慢成熟壮大。”

  段小光的“使命感”不仅深刻影响了一批批创业者,还感染着金茂投资整个团队。他要求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围绕企业踏实做事。“我们不是在企业,就是在去企业的路上,这是金茂团队的真实写照,”段小光说。

  “3+X”产业链投资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投资领域的布局上,段小光选择了三块“难啃的骨头”。

  金茂投资目前主要在三个行业布局,一个是医疗医药大健康领域,一个是新能源新材料,然后就是节能环保,实际操作中也投资TMT领域里优秀的项目。段小光把金茂的投资布局总结为“3+X”,有时候会根据需求做一些微调。

  “在这三大行业里,我们都配备了专家,有自己的专业队伍和顾问队伍。”段小光总结金茂投资的专业性。“大家都清楚,新材料很难投,但是材料是工业之母,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材料、好的装备,中国制造业永远破不了局。大到军工航天,小到衣食住行的产品,中国制造与国外相比输在哪里?就是输在材料上。”

  即使材料行业如此难投,段小光还是坚定选择了这个方向。他曾参与发起成立江苏新材料协会,这个协会作为一个行业组织存在。现在协会拥有200多家会员,由16位院士组建了一个专家顾问团队,几十所高校建立联盟,专门进行中国新型材料在技术、工艺以及装备方面的探索,包括如何形成一个供应链,最后把终端产品做出来的途径。

  因为有了新材料协会,金茂投资与各地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以及科技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开始建优秀新材料企业的数据库,江苏、常州、苏州、无锡,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建。光苏州就梳理了900多家优秀的新材料企业,常州500多家,企业资料入库,之后开始培养,长期跟踪。

  一个个行业进行梳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虽然获取的是一个平均的收益率,却能让金茂走得长远,走得稳当。现在,金茂已经从第一只基金IRR的25%增长到40%,IRR逐年提高,并且项目越做越好。

  在新材料方面,石墨烯是金茂投资最多的,相对来说也是最成功的。在段小光的运筹帷幄下,金茂现已投出两家做石墨烯原材料的公司,挂牌新三板。第六元素二维碳素,这两家公司都是海归创业,得益于庞大的技术支持、对行业背景的判断和行业组织的建构,现在两家公司在新三板市场表现很好。

  清科集团最新发布的榜单中,金茂投资被评为2015年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机构10强,靠的是什么?“一点一滴的积累”,段小光这样回答。

  “金茂一直都是产业链投资,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太阳能和风能,已经10多年了。太阳能领域最早投硅料原料,到做电池里面的背板、装备,到后端做支架、太阳能电站的运营,整个产业链我们大概投了10多家,沿着这个产业链一直投下去,我们的初衷不改。”

      金茂正在打造一个供应需求链,将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企业连接起来,供求互通,每家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通过这个纽带,企业相互之间可以形成良好关系。“我们想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继而扩展到整个投资圈,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将行业培育起来。”段小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李梅 任倩,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611/2016111740551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