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医疗健康行业日渐受到VC/PE机构的追捧。据清科数据库统计,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自2006年至2011年共披露478起VC/PE投资案例,共涉及金额83.99亿美元。从年度变化的趋势来看,2009年以来投资案例数与金额年年走高。与大多数全方位布局的风投不同,NEA一直重点关注医疗健康行业,投资占比早已达40%,正所谓“规模为王”。
2011年,尽管全球及中国市场环境都呈现出很多不确定性,但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认为NEA业绩表现依旧不错。他介绍,NEA 2011年在中国共投资4000万美元,包括三个项目,一个是与北京大学/北京市肿瘤医院联合投资的肿瘤医院,另外两个都在TMT领域。
退出方面,蒋晓冬透露,NEA去年实现了1.2亿美元的退出,都是通过并购。一个是通过上海医疗并购中信医药,另一个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对NEA投资的一家手机支付公司作出战略投资。
医疗行业发展关键在人才 密切关注医改节奏和脉络
自2009年开展新医改以来,至今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中国的医药体制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民营资本进医院以及新36条的颁布都对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新医改政策与NEA的投资策略与之密不可分。虽然一直专注医疗健康行业,但在细分领域里,NEA的投资方向是有先后之分的。蒋晓冬提到,与TMT领域不同,医疗健康行业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政策导向。
据介绍,从2009年医改至今,国家政策引导的领域先后是医药、医疗、医保。“我们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走的,2008年先投资中信医药,这是一家医药企业,属于医药里的消费流通环节。之后投资了药厂、医疗器械。从2010年开始我们投资了医疗服务领域,这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松动有关。而且,今年有提速的趋势。”蒋晓冬称。
蒋晓冬认为,投资太早或太晚都不好。过去两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国务院和卫生部的一些新政里面提出一些以前不存在的机会。“NEA一般会提前半年至一年做准备,不能提前太多,没有意义。”蒋晓冬称。
蒋晓冬表示看好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一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行业里会出现更多的新型医疗企业。这些医疗企业可能从某一个专科领域开始做起,能够聚集相关人才和团队;另外一方面,如果国家的支持政策保持不变,就会出现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甚至外资医院。
然而,虽然有国家的引导,但对于社会资本或者民营机构来说,扶植专业性较强、较全面的医疗企业,依旧比较困难。蒋晓冬提到两方面仍需突破的地方,一个是管理层,政府不能“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卫生主管部门既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同时也是卫生医疗公立医院资产所有者的局面仍需改进。
“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才管理机制。”蒋晓冬坦言,目前我国最优秀的医疗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无论是从医保的角度,还是从医疗机构设置的角度,中国的医生跟发达国家依旧存在本质区别。“我想去做一个心脏病医院,人才在哪里?要从公共医院里面挖人出来也是很困难的。”
蒋晓冬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性原因。据介绍,第一批民营医疗机构都集中在医疗的“外围”,例如美容、整形,这只能算是结构相对单一、门槛较低的门诊部或诊所,想要发展成类似公立医院的大型机构还比较困难。
行业监管趋近似大浪淘沙 倒逼企业加强自律
随着2010年新药典的颁布、医保单一支付体系的形成、医药招标体系日趋严格,以及“毒胶囊”等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倒逼相关企业提高规模、产品质量、运营能力。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会淘汰相当一部分企业,也会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蒋晓冬介绍,不论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信息系统还是医疗服务,NEA在这些领域都有投入,他本人也比较看好。在他看来,不管未来出现多少细分领域,企业都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国家取消了外资在国内医疗机构持股比例不能超70%的限制,这给外资进入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蒋晓冬认为与医疗器械不同,医药服务是很本地化的事情,所以外资想要进入也不会一帆风顺。“我知道很多人都对医药服务感兴趣,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本地化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唯一的切入方法,或者至少是最好的切入方法,一定是很本土的团队合作。”蒋晓冬举例,美国团队也可以来中国开医院,但是会难很多。“不是说开麦当劳就能开医院,这不是一码事。”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宁咏微,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208/201208143328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