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诚对话李书福访谈实录:为了造车而办教育 布局吉利全生态体系

2021-04-19 18:24 · 投资界综合  艾诚   
   
李书福,他用23年的时间,一手造车,创建吉利、入股奔驰、收购沃尔沃;又用23年的时间创办了十所民办大学。今天,艾问李书福,你是如何做到“一心两用”的?

他是“汽车狂人”,却不止于汽车,他还有一个“教育梦”;

李书福:这个和北大是连接在一块的,这是一个长线产品,是千秋大业

他是中国汽车“一哥”,却正在撕掉“传统”标签,以科技定义未来;

李书福:我们是全面立体地在布局整个生态体系,我相信十年以后,吉利汽车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次关乎未来、心系社会的破局尝试;

李书福:原来我们发展教育是为了造汽车,现在我们是教育就是教育。

李书福:它在改革的进程当中,需要有人参与实践和探索。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参与实践探索的人。

2020年的10月28日,对于3000名00后的大一新生来讲,是特别特殊的日子,因为他们即将就读的吉利学院,从北京正式迁址到成都,完成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在这里《艾问顶级人物》走进这所大学的创办人李书福先生,他用23年的时间,一手造车,创建吉利、入股奔驰、收购沃尔沃;又用23年的时间创办了十所民办大学。今天,艾问李书福,你是如何做到“一心两用”的?

图片

李书福:吉利学院成都校区是在北京大学战略指导帮助下建设而成的,在这个校园内还要建设北大西部研究院,这个西部研究院就要跟产业直接挂钩了,直接出成果,直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在这里,吉利学院将携手北京大学,依托双方优势,为东西部教育、科技合作牵线桥梁,打造东西部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关于西部地区的高端论坛,打造西部地区研究的新高地,为四川省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库支撑。

第一篇章:边造车 边育人

李书福:吉利办学23年了,是因为造汽车,所以要办学校。

那个时候是在浙江台州的临海那个地方,是一个县,那个时候要批一个民营的民办的学校挺难的。一开始我们搞的是技师技工的学校,大量地培养技师技工。因为浙江没有汽车产业,台州没有汽车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个技师技工也当然没有。所以我们从全国全世界找一些退休的老技师老技工,以及老工程师来做老师,所以这样一点一点地就发展起来了。然后呢,党中央召集第三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北京的有关领导,跑到了我刚才讲的浙江临海,他们认为吉利在浙江临海搞的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希望我们能够到北京去搞一所学校。所以(之前的)北京吉利大学,就是这么来的。

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是李书福教育梦想开始的地方。1997年,中国第一批民办高校成立,当时刚进入汽车行业的吉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同时基于汽车人才短缺的这一现实,在浙江创办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

23年来,吉利持续扩大教育规模,已创办10所院校,可以说,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

艾诚:这一次2020年7月23日从北京迁址到成都,我想对于在座的各位,不管是校方还是同学,都是意义非凡的。选择在成都简阳落地落户,对于孩子们或者说我们年轻同学的未来,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利好?

李书福:我是这么认为的,你说现在北京它非首都功能都要疏散了,北京就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今后北京按照现在中央的想法的话,它不是那么多人了,现在车子太多,北京挤得不得了,要疏散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话,在这儿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尤其是像这种民营的、民间的大学,在这个地方落户以后,通过我们的大量投入,以及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共同努力,周边的商业氛围要把它搞起来,让学生能够边学习边能够和社会连接得更加紧密。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要打造出来。

我觉得北京和这儿比起来,从学习本身来讲的话,由于这个和北大是连接在一块的,相当于两个校区,一个学校一样这种感觉,师资可以共享、教材可以共享、图书馆可以共享,很多东西都可以共享。现在在线的效果都非常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真是在这儿去学习,我想比坐在北京效果要好。

在吉利新校区,我看到了很多创新的设计,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讲座】

艾诚:李书福董事长,今天来到开学典礼,校长第一课,您觉得这个大学希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李书福:我们想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现实条件下,如何为适应于我们服务和培养的学生,这些方面做一些我们的努力,尽我们的这一份力量,来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当前中国现实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的一条道路出来。所以学校在师资也好,你大纲也好,实训也好,还是从其他各方面,你如何做到和学生的需求刚好相匹配?你做到比其他的学校要好。比方我们讲同样的学生,来到你这个学校比去到另外一个学校,他学到的本领、知识要多要好,他走出这个校园,他就比其他学校走出去校园的学生有竞争力。在社会上简单的说,混的要比其他的同类的学校要好,这我觉得是最好的、理想的大学。

艾诚:因材施教,顺应时势,走进吉利学院的成都校区,我至少学习到两句关键词,一句是学校的校训,叫:走进大学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还有一句关键词就是:在这个校园里,我们共同的培养目标是向未来培养成功者。今天我们在互动的环节,我想同学们萦绕心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我走进吉利,未来当我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以您为例,您觉得您会寄语同学们,在这大学四年的时光中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李书福: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梦。我觉得你在大学上学期间,同时也是一个成就你的梦想的一个过程。你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四年时间千万不要浪费掉,要很辛苦的,非常努力的,要根据你自己走出这个校园,你想干什么,反推过来你要制定你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这四年时间,既要学会如何学习,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更要清楚如何去学习、学什么东西。我想大家的梦想可能就一个比一个精彩,走出校园以后一个个的就能生龙活虎,都能取得巨大成功。

第二篇章:探索民办教育之路

艾诚:今天我们很开心和两位一起来聊聊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但我自己也作为一个专业的财经主持人,我想从创新和创业的角度跟李书福先生再交流一下。因为一所大学的创立,尤其在您心目中把它定义成是非营利、慈善的项目,它其实比商业项目更难经营,因为它需要平衡的权益,它需要坚持的初心,很难。我一直非常好奇,为什么在您创办吉利,在造车的同时的第一天也开始办学?当初如果20多年前是因为吉利它缺乏人才,它需要靠教育来输送中国的造车事业。到了2020年的今天,还是这个初心吗?

李书福:我是在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当中,是在一个尝试着的这么一个努力的理想的进程当中,走到了这一步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那么现在为什么要持续的来推进教育梦想?这既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为什么是一种责任?因为比方说吉利大学就把它关掉了,学生就很有意见,而且学生他就觉得母校没有了,这就有一种责任。

一种情怀呢?吉利大学办到今天不容易,如果继续朝前去努力的话,它也许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这种情怀它“怂恿”着我始终脑子里面总是有这种精神上的,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其实。那好,如何持续推进这个教育梦想,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课题。

您刚才讲的是很对的,你关心财经的话,这个学校它没有国家的财政的拨款,这学校国家财政是没有的,它怎么能够存在下去,它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艾诚:对,怎么可持续地存在下去?

李书福:我们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现在也是探索,我觉得自由探索,吉利办学也是在自由探索,我们叫做塔基做大,塔尖做高。

艾诚:塔基做大,塔尖做高,怎么理解?

李书福:把吉利教育事业把它看成一座宝塔,这个塔的话是因为塔基和塔的高度构成的。塔尖做高,也就是说这个层次要不断提升。比如现在的本科层次,明年可以研究生层次是吧?再过个三年博士生培养,这是能做到的。这个叫塔尖把它做高。塔基做大是什么意思?这个塔基它是一个生存的基础,没有基础,你塔尖主管会塌下来了。这个塔基是什么?比如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需要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话,它就产生一种规模上的优势,而这种规模上的优势就可以在成本上产生一些优势。而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为整个塔尖做高,就提供一些财政的支持。我们现在是这么构想的。这种构想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个学校它能够持续发展,而不完全的依赖于企业给它进行财政上支持,这是一。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一定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这些学生毕业的话,有些取得巨大成功,有些可能不一定实现这个愿望,这些学生他就可以反过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这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20年,也许30年,也许50年。所以我们在接下去的二三十年内,如何使这个学校,它的塔基做大、塔尖做高,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继续地给予支持。

艾诚:我接触了好几位是在您的资助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资助下免掉所有学费,免掉所有住宿费来这儿求学的孩子,能不能号召一下,有没有在这个大学课程里面,也会有公益课和公益行为的鼓励,让大家一起来和您办?

李书福:我现在只是起了一个头在这个学校,再过个三十年二十年十几年是怎么样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需要的。对同学们还是同学的家长,还是对整个国家社会,它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就是说国家财政投入的教育,它所产出的人才和现在民间投入的经费所产出的效果,根子上讲还是要看这个。

因为现在到这来的话,一本录取的学生比例还是低的,二本比较多的。那么这种分数,他是不是能够说明问题?而反过来,也许我们招的二本、三本的这些学生,他走出校园以后他产生了竞争力,比其他学校我,都是一本的学生走出校园产生的竞争力,最后看看谁强,是吧?

所以我觉得的话,现在国家还是非常好的,允许民间力量去办大学,而这就是允许民间力量去探索高等教育,怎么能够走出一条既投入少又产出多产出好的这样的一个成果。你看看,北大能够和吉利学院进行战略支持战略合作,这本身就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政策已经有了一个巨大进步了,已经是深化改革过程当中的很好的产物。任何事情不能太着急,太急了以后做不成。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一样,我们还要一步一步来,大家都本着一个方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家都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带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李书福投身教育公益事业20多年,只做经济投入,不求经济回报,一心只想打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困局,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艾诚:这一次把大学从北京迁移到了成都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吧。

李书福:那倒是,我们内部意见不完全一致。

艾诚:您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李书福:内心的声音认为听党的话有好处,对整个吉利的教育事业发展来讲,也是一个好的机会。

因为一个吉利大学这么一个民间私立学校,在师资方面确实遇到一些瓶颈,但是有了北大的这种战略性的支持,对于吉利学院的师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北大它也苦于它的一些体制的问题,他们其实也非常希望有所创造,有所灵活自由的探索。那么吉利相对北大而言的话,灵活性就会稍微大一点,所以这样的话,按照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纲要》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社会力量办学,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战略协同,我觉得这个也是北大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北大的师资力量确实是很雄厚的,他们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而吉利办学也就这么二三十年,所以这两个学校之间,它一定是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点的。北大确实在这方面给予吉利在学校的战略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很多的这种指导和指引。所以这个对北大来讲,它也是培养人才,吉利也是培养人才,最终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这两个合作,它和其他的企业是不同的,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有着先天的差别。企业之间合作往往是为了一个商业规划,为了一个产品竞争,技术的竞争,或者说市场的竞争,它考虑到经济效益的问题,而学校根本不存在这一说。大家可以进行学术交流,校际交流以及有关资源的共享互补,最终只要能够培养人才,这就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所以我觉得具有先天的合作优势。

艾诚:我觉得特别的互补,互补就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分别是北大和吉利,同时也很有明显的一个共性,都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树立了榜样。

李书福:无论如何,这挺有价值,但这东西最终产生什么样效果,要随着时间推移,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后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

艾诚:我觉得一定会很美好,因为从您办学,让我最为动容的是它是和造车同步的,一般的创始人一生只能为一件大事而来,难得的是一心二用,但好像您是为两件大事而来,一边造着车一边办着学,从1997年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开始,连续办了10所,这是为什么?

李书福:一开始我们没有想起要办10所学校,这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实践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就是为了造汽车而培养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后来这些学校都是一种机缘巧合。

艾诚:所以吉利学院的诞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到了2020年的今天,在您的吉利的旗下有十几个汽车的公司和品牌,以及10所正在办的学校的时候,心里天平的两端你怎么平衡?

李书福:现在又不一样了,因为现在的话我们汽车它已经有一定的产出了,有一定效益了,所以我们有这个能力,拿出一部分的利润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这个跟20年前情况不完全一样。

艾诚:不完全一样,您的初心也不变吗?还是为了培养人才,支持吉利的造车事业吗?

李书福:这个有一点变了,有一点没变。因为现在作为大学的发展是作为一个社会公益事业了,它不完全是为了吉利的造车而培养人,这方面的使命要求。但毕竟吉利所用的人每年不会太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学校就变成了为社会培养人才。

艾诚:培养的所有10所学校,培养的人才有多少是走向了吉利毕业之后?

李书福:我们公司里边现在有几千个,有几千人是自己培养的。每年可能有两千。

艾诚:每年有大概1/10的比例是走上了吉利,那也为社会持续培养了很多的人才,累计有十几万。当我读到您说过的一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感动,你说除了造车,教育是你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李书福:因为这是一个长线产品,是千秋大业。因为造汽车的话,这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因此我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比造汽车更重要。现在是调过头来了,原来我们发展教育是为了造汽车,现在我们是教育就是教育,使它有一个可持续的明天,使它有更加光辉的明天。

艾诚:因为您说反复强调非营利慈善是吉利学院我们今天所在的美丽校区的它的本质。

李书福:对。

艾诚:作为一个创始人,一个非常成功的优秀商人领袖,难道没有人会质疑你,股东不会质疑你?你的团队不会质疑你,以至于您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会扪心自问这事该不该继续做吗?

李书福:我的团队的话,有些人认同,有些人不认同。所以在这个领域里边,团队他们这个考核,是不包括学校这一块的。就是说吉利的控股集团也好,吉利的跟汽车相关的管理层,关于教育这个领域他们是不接受考核的,他们也不同意接受考核,所以这个是单独的一块,是独立地去发展,它就是奔着这个使命去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事业,专门有一个管理班子,就是按照这个理念去发展。

第三篇章:加速转型中的吉利

艾诚:但2020年,在这样一个疫情的当下,应该说全球的经济都被迫地按下了暂停键或暂缓键。您自己也在公开场合说,2020年对于吉利是最难的一年,我也看到了吉利控股的很多同事都在没有被考核的情况下,在付出在支持。您作为管理者,或者说当家人,是怎么平衡内部和你内心的这种矛盾?

李书福:因为这个病毒疫情它是突如其来的,它没有一开始规划好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我们发展教育事业和发展汽车产业,这个是事先规划好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疫情就改变我们的战略,这是不会调整的。所以这个原来定下来的事情不会改变。

艾诚:疫情对于吉利来讲,它意味着什么?

李书福: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的突然产生,我们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我们在英国的在欧洲整个欧洲美国的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现在都好了,现在已经都基本上是正常了,所以过去这五六个月时间里边,确实面临比较大的挑战。现在我想已经进入了相对比较正常的商业运转。

疫情突发,影响了吉利,但是并未打乱吉利的转型节奏和布局战略。吉利正逐渐褪去汽车制造商的传统外衣,蜕变成为创新型的科技企业。

艾诚:吉利控股集团,在汽车上面有很多大的布局,有投资了科技领域很多的投资,从2015年的曹操,17年的太利飞行,2018年的航天科工等等,明年还将发射自制的低轨卫星。在您的版图里面,用于支撑吉利教育千秋万业的汽车板块,或者说出行板块,您在下盘什么样的局?

李书福:这是一个生态的建设。汽车的话它是一个移动终端,这个移动终端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把一个人,或者说货物从A运到B,它还有其他的生态服务所产生的竞争力,比它的交通运输的功能更加有商业价值。所以我们是全面立体的在布局整个生态体系。

艾诚:我相信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那么当年您带领着吉利收购沃尔沃,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你也坦言说其实沃尔沃不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吉利也不是中国,而是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树立了一种中国造车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我可以变,我技术可以变,未来的格局都可以变。但作为一个创始人,您觉得什么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里面是不可以变的?

李书福:虽然说是世界的,但是我想在这个行业里边如何始终的带着创新的这种精神来推进行业的变革,和为用户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这个是不能变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中国制造的品质魅力和它的品牌形象,都是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更好的消费体验,这个是不能变的。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为了让用户买到一个心中理想的汽车产品和服务,这个是不能变的。

艾诚:真的是一生为两件大事而来,造车和教育。您造车的时候说,其实造车很简单,就是让四个轮子在上面跑,如果让您拆解做教育,你做的这十所学校,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等,有没有拆解出一句公式?做教育等于什么?

李书福:我们现在教育就是一个工业性的一个试验,就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出我们一点贡献,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按照这样的理想,因为整个中国的教育,它在改革的进程当中,需要有人参与实践和探索。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参与实践探索的人。

第四篇章 预见未来

艾诚:我们对话了很多像您的这样企业家好朋友。那么在每一期的最后一道必答题叫遇见未来。那么遇见未来,我们以10年为期,我相信吉利在您的心目中是有很多的板块组成的。那么您心目中的吉利10年后,您希望它什么样?

李书福:10年后我想在教育事业方面能够取得比较大的成功,最起码在学术成就方面要有所表现。

艾诚:您讲的是吉利所办的大学?

李书福:对,这个也是我的一种梦想,虽然跟钱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种成就这种成果对我来讲是非常幸福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里边,我是花好多时间好多精力在研究的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艾诚:好多是多少?

李书福:我可能有个百分之三四十放在学校方面。

艾诚:我能问的另外的百分之六七十你放在哪吗?

李书福:汽车和汽车相关产业。10年以后,我觉得我们汽车产业,应该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我们现在都在打基础练内功。我相信十年以后,吉利汽车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到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完全与众不同的,在行业里边非常有竞争力的整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会形成。

艾诚:特别美好。同样这个问题的后面是一道追问题,遇见未来,十年之后的李书福,您觉得他是什么样?

李书福:十年之后的李书福,肯定再加十岁吧。

艾诚:这十岁带来的不同是什么?

李书福:更加成熟了。现在已经是没有,这个斗志已经已经受到挑战了,所以十年以后,我想我们这个团队会出现一些新的气象。我们十年以后,我可能在教育方面花的时间会更多了,在产业方面,汽车产业方面,也许会更有竞争力的人物产生了。

艾诚:您对现状满意吗?

李书福:比较满意的。

艾诚:您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李书福:最大的恐惧是世界发生改变了,我还不知道。

艾诚:您最崇拜的人是谁?

李书福:天哪,最崇拜的人,我崇拜的人挺多的,我觉得很多人做得很好,但你一定要问我最崇拜的人是谁?我还是没有想过。

艾诚:您最珍惜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品质是什么?

李书福:品质,肯定是知行合一。

艾诚:知行合一。您最厌恶一个人的不良的品质是什么?

李书福:说话不算数。

艾诚:不遵守承诺。如果有一种场景可以重现,您希望是什么?

李书福:我想回到过去,小时候。到年龄以后就想着小时候的事情。

艾诚:多小?在哪里?

李书福:最好七八岁牵牛,那时候放牛多好,坐在牛背上我觉得挺好,无忧无虑。

艾诚: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你希望怎么被记住?

李书福:那就把学校留下来,让学校办得更好。

李书福:你好,我是李书福,我相信世界更美好,谢谢大家。

李书福:人生为两件大事而来,1997年,为了造车而办教育,2000年,为了更好的办教育继续造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靠什么定义未来?

李书福相信的做人之道是: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他相信,只要努力,世界会更美好。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