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昨晚,张小龙1.6万字演讲实录出炉

微信十周年,1月19日晚,张小龙亮相2021微信公开课的“微信之夜”。
2021-01-20 10:30 · Tech星球  演讲者 | 张小龙   
   

在将近2个小时的演讲中,张小龙回答了行业关注和关心的诸多问题:视频号、直播、拍一拍、浮窗功能……

在演讲的最后,张小龙谈到微信十年时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体会,甚至很多人可能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变迁等角度去考虑它,我不会考虑那么深,我从产品的角度来考虑,做了一些什么,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很多,如果非要我把它归结为非常简单一两个词来表示的话,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它,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这就是微信最核心的东西”。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实录,Tech星球在微信公开课大会现场根据记录整理编辑。

张小龙:现场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站在这里看到很多认识的朋友,虽然戴了口罩,还能认出来一些,这种形式特别好,特别感谢大家今天晚上在这里参加我们的微信之夜,跟我们一起度过这样一个夜晚。

确实没有想到,今年我们公开课会用这样一个形式来进行。我记得好几年前有一次公开课,你们这么多人来到现场是不是很浪费时间,我们真正要传递信息应该可以在线上做了,为什么非要线下跑这么远?

没想到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真的变成了我们不得不进行的一个以线上为主的活动。在我自己看来,我还是觉得,我不去想那么多直播的观众了,很小范围做这样一次产品方面的研讨。这一年变化特别快,有疫情很多人觉得过得特别艰苦,同时也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都是意料不到的。

微信2020年也做了特别多的事情,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想不到,这次公开课是以视频号直播为主来进行。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自己年会都已经变成线上。

我相信有很多人特别关注我们公开课,因为今年刚好是微信十年,时间过得特别快,十年以前当时想法特别简单,我自己也不怎么用QQ,也需要有一个沟通的工具。如果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需要,其实当年的目的就是写一个东西,给我自己发邮件用吧,出发点特别简单,就开始这样做了。

其实当时*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这个样子,当我们过了十年回头来看的时候,我自己觉得特别幸运,一个是我觉得我已经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光靠个人努力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感慨还是挺多。我们看一组数据,到今天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视频内容大家猜猜有多少条?

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这样一个量级,还有很多,包括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不一一列举数据了,就像微信支付可能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日常用品,我自己也觉得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当时觉得挺虚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后真的变成了某一种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公开课这个场合我要特别感谢一下,微信作为一个内容创作平台,也感谢平台里的每一位创作者,包括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的这些创作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创作,我们的绳梯可能不会这么有活力。

今年公开课我分成几个主题,很多人会对视频号这一年进展比较感兴趣,想说一下我们*个主题是关于视频号的一些故事。

视频号是未来

可能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写不了长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有一次我和Pony(马化腾)吃饭时候聊到这个点,他非常认同,后来不了了之,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工程,整个帐号体系都不一样,虽然时间推移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习惯。

我们看几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所以当我们在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虽然我们不清楚到底是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如果从个人表达或者消费程度角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的方向去发展,所以2019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一二十个人,我们开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大家可以看到视频号长得特别像微博,很多人说视频号是我们公司战略重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公司短视频战略重点还是在微视,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并不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找一波人就开始做了。

在座很多人特别理解,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

当时发布以后很多媒体都不太看好,我们自己就说,其实我们早就总结出来了,微信做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外面都不看好,就说明这个东西还有戏,如果都很看好可能会很麻烦。所以,它的起源很简单,说回到视频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东西?

给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我们遇到*个问题,关于它的ID问题,身份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微信很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份或者说它的ID价值,有了这个身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微信支付,因为我们来做支付那是最方便的,所有支付都是和身份相关联,你们现在拿一个身份证直接去取钱是一样的,ID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公开领域的。

然而你用微信身份在视频号后面评论一个文章,别的人没法与你联系和互动,他访问不到你,因为那是一个私密的ID,我们做视频号首先要放进一个新的身份,它其实会有挑战,这个其实是微信里面一直非常缺失的一块,因为我们有一个公开身份,以前是公众号的ID,这个ID不代表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一个ID,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内部有一次分享也说到,视频号的意义,视频还是其次,更重要意义是有一个号在这里,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的一些东西,账号的意义在这里会更大一些。

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直播进行得特别快,不管怎么样做都会发现我们没法突破这个身份,所以我们做了直播也只是一种私密领域的直播,一直到拥有视频号这个ID之后,直播变成一种公开领域的事情。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在刚开始做这个ID时候,内部还有一个方案,每个人进到视频号必须创一个新的ID,这样才能用来评论内容,单一ID互动,就不会产生后来我们遇到两个ID的冲突问题,后来我们幸好没有选择这条路径,这样社交就走不通了。社交是以微信身份这样的ID进行的,大家看到微信十年积累的产品,包括视频号到现在都是选择,迭代带来的结果。

刚才说到ID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机构。这里面有很多人很有资历,大家知道PC时代*的一个ID,机构ID是所谓的官方网站,每一个公司机构都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注册一个域名,域名是它最重要的ID。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一个网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看一下微信的平台性发展线索,可以看到微信始终在想着,我们怎么样去帮助这些机构建立官网,我们最早做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就是每一个机构的官网了,做小程序时候我们又说小程序是你的官网,可以把服务放在里面。我们做视频号的时候,我们又说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官网也是需要进化的。

这个角度大家去理解视频号,它会承担一个机构很多的服务性内容,而且它并不局限于这些内容,大家可以想象将来视频号下面可以挂很多东西,这个机构小程序,公众号,甚至你的一些会员服务,优惠券等等。

因为从一个机构ID的角度来说确实视频号反而是最适合的一种载体,我们在内部希望将来在机场或者哪里看到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有一个公众号的二维码,公众号已经变成一个机构ID了,我们做小程序时候希望每个广告牌下面都有广告主小程序的二维码,现在我们反而是希望我们在每一个广告下面,最后连接到的是它的视频号的二维码。

所以,我们在*个版本里面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ID体系,它跟公众号特别像,但是比公众号门槛低很多,确实普通用户几秒钟时间就能创建一个自己视频号的ID。内容表现上也特别简单,里面混合了关注、朋友匿名点赞内容、系统推荐内容在里面,放出来以后因为是灰度,开始放的量不大,有一帮的用户都还是我们公司的同事,后来逐渐放出来一些量,也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我们在里面做推荐,这一个信息内容推荐质量也就非常一般,所以我们要改进推荐算法,后来组建了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团队的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方式。

外界有一些误解,我们在技术这里不是特别强,其实我们在算法领域沉淀还是很深的,我们有搜一搜这个团队,几百个搜索功能在里面,我们自己有团队做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应该都是国内的*流水准,就像很多人说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不是用第三方服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都是我们自己内部团队研发出来的,目前语音识别,在微信里面翻译语音条数每天有5亿条以上。

我们还是当时用了一个举措,进入到视频号的小团队组成一个很闭环的小团队运作,推荐团队工作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我们头几个月滚动效果很差,原因这是一个死循环,你的内容不好那就没有浏览量,没有浏览量就继续没有好的内容,所以推荐也没法推出更好的内容出来。

一直到(5月份)特别大的改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发现当时有一点为什么走不通。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在不太全面的内容里面,基于机器推荐走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自己更愿意看哪些内容是朋友赞过的内容,还是机器推荐出来,可以很明显感受得到,朋友赞出来的内容当时还是匿名形式,我们后台可以知道是哪个朋友,和推荐出来对比看,其实朋友点赞的会更好看一点。

当时我们差点放弃了不要继续做算法推荐,确实就像我们平常所看的一些书或者别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所以你才会去看,不是跑到网上一个书店自己去找书回来看。所以,这也是视频号最早通过社交推荐来做的一个理由。

我们经常每两天变更一个版本,一直到我们发布了两个星期之后,发布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发布以后看到数据上扬得非常好,用户留存非常高。所以6月份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用户量到了一个量级了,刚刚我们公关不允许我说这个数量,但这个也不重要。

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因为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就是它的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否则的话,你就一直要为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所以特别有意思,这是典型的微信方式的产品方法。就是通过我们找到事情的撬动点,用产品规则的方法让整个事情流转起来。

最终,当我们有了这个用户基数以后,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布局一些相关的能力,包括直播。如果我们没有走过这个生死线,可能做越多功能都是白搭。所以,在这里社交推荐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当时的机器推荐占比特别少,视频的浏览量特别少,留存也特别低。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作用,机器推荐可能只是说,当你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它才能比较好发挥出作用。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在6月份我们这个新版还在开发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猜测,我说在未来我们的视频号里面视频消耗流量,它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我就说,我们现在视频号里面有三个关注点,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我说这里面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1:2:10的关系,平均一个人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和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比例?

虽然我们那时机器推荐这一块还特别低,只是这样思考:我们把所有的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另外一种是你不需要花脑力,可以很舒服去消费它,在你思维舒适区里面,简单来说这种内容是娱乐内容,大体上就这种内容。

朋友点赞的内容,其实是朋友强迫你一定要去接收一些新的信息,或者学习东西,未必是你特别感兴趣的,它属于学习类型。机器推荐的东西更多让你浏览很舒服,很放松,不需要电脑,偏向于娱乐内容。还有关注里面应该就是这两种内容都会有,我们就猜测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比例?因为你关注的东西它大概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没有新意,未必有更新的东西在里面,它对你没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比例是1。朋友赞的东西看的很累,你不得不看,你不想错过热点,所以是,比关注大2倍。机器推荐符合人比较懒这样一个原则,大部分人会去消费比较舒适感的内容,所以它是10,这样一个猜测。

但是我们现在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现在是朋友赞的观看总量是机器推荐2倍还多,说明我们推测是错的吗?并不是这样,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总量,我叫我们团队跑了一个数据,关注的用户他们所产生的数据来看。因为有关注在我们里面还是比例挺少,带来的活跃用户,关注用户在这三个部分里面所消费的内容总量是多少,数据一看其实有点吃惊,因为活跃用户在里面产生的人均消耗的VV(Video View的缩写,指视频播放数)刚好是1:2:9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一个习惯,如果这样做,我们应该先推理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去验证这个数据,验证时候发现验证这个想法或者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总量推荐是整个朋友点赞的1/2,其实它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我估计为例这个比例还会变得越来越大,1:2:10,因为我们现在内容分布不够,我们机器推荐出来触达没有那么大。

说得有点太产品了,我觉得在座很多人都会对这些具体新的产品形态挺感兴趣。微信尝试过各式各样的产品形态,其实在很多别的产品里面未必有这个机会去尝试。可能机器推荐带来的内容消费量会越来越大,很多人会想起我以前说过这个事,这是两回事情,确实我们不会关注用户时长,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一个目标,或者作为一个KPI,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如果在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小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看,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为了消耗他更多时长,所以时长最终会是一结果而已。刚刚说到最关键的一个转化点,微信里社交推荐使得我们视频号能够立足下来,并且在下一步推动机器推荐的方法,可以让内容被更多人所接触到。

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也挺有意思。举个例子,我们在中间遇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视频这回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视频化,到底什么是视频?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一个视频文件就是一段视频,就像在朋友圈里面你要上传一个本地文件,视频文件,我们确实鼓励你这样上传,这样原创率会高一点。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家以前用Windows,当你转到MAC系统以后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Windows管理器去哪里了?你用苹果手机也会说文件管理器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文件这回事情了,这些是不应该单独存在的东西,文件都应该归属于某一个APP去解释它才有意义,否则都是一些原始数据没有意义。

对视频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所说视频大部分是指视频文件,发到朋友圈里的等等,但是原始数据它只是一个文件,没有办法关联到其他一些东西,它没有办法标注谁是创作者,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观众的评论,没法知道哪些人看过了,我们群里转很多视频确实只是在转一些文件而已。

对视频号来说,视频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才能有所有刚才说这些东西,并且它就是应该存在云端,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分享出去。我们在微信里面每次分享一个视频,还要传一个文件过去,又占流量,这样方式是不对的,它应该被淘汰掉。

这也会让我们反思,我们还在朋友圈鼓励用户上传视频,应该更新掉了,你的视频应该是结构化数据再上传到朋友圈,我们把视频号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就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分享到朋友圈里面的是视频式样,一点就可以播放,还是应该是一个链接这样的式样?

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是个网站,是个网页,还是它是一个视频文件,或者说是一个视频,我的答案是,我们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视频文件是一些裸数据应该被淘汰掉,视频就是应该过渡到云端化的一种视频格式。

大家现在在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人转的视频号的视频,和在朋友圈里面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地方的视频化,你可以理解为是结构化视频内容的载体,所以微信将来里面流通的视频内容应该越来越多会是视频号的视频这样一种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一种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公众号体系已经发生过一次了,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因为文章存在的价值是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果没有公众号这样一个载体,我们只能传一些文件出去,其实是很费劲。所以如果大家理解了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大家都可以理解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我觉得这两个是非常类似的。

视频号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视频内容的载体,可能很多人对载体这个词理解不是特别深,载体还有什么含义?载体是承载这个内容,就说明我们不是做这个内容,我们也不会去生产内容,不会去买内容,我们并不关注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载体的意思是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做这些事情。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别理解的话,再回忆一下公众号。

视频号里面还有长视频的问题, 人为区分出来的,我们最早定义它是1分钟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偏短内容,因为这样很容易去刷完它,自然很多人会说我就是有超过1分钟的视频,当时我们就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去融入这些比1分钟更长的视频内容。

我们最早会有一个做法,我们把长视频定义为专门一种数据类型,和短视频不一样,看长视频专门到长视频那里去看,我们不应该做这样一种区分,他们消费的场景不太一样,我在刷信息流的时候希望刷短视频,别的地方我可能希望看长视频,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但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不存在长短视频区分,只存在短视频是指1分钟以内,如果是长视频就定义为头1分钟是整个视频封面。因此你头1分钟也可以拿出来分享,拿到流里面去刷,别人如果看完你的封面1分钟,觉得很好看就会继续看下去,如果不好看代表你这个封面没有吸引力。

到后面我们就把视频号里面可以挂长视频这个能力入口取消掉,没有长视频专门去区分它。长视频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知道数据内容把它沉淀下来,它都变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希望从现在就开始沉淀这样一些视频化的内容,以至于微信就像一个视频图书馆一样,它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沉淀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库,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知识库通过搜索推荐的方式可以被挖掘,长视频是对未来数据的积累。

刚刚说了这么多,好像跟每个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在座发视频比较活跃一点,更多的人不那么日常去发视频号,我们的目标确实是人人都能够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

我们也知道让一个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让很多普通人去发表内容,我们做了一个小举措,这个小举措比我们预想的结果好很多,把视频号放在名片里面,结果好很多的是,比我们预料更多的一些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过去了,这个数据我想说,公关又不让我说,所以我又不能说了。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大家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但是并不是保守,确实很多东西是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视频号内容挂在名片上面,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做这样一个类似展示自己的内容呢?其实我们内部讨论过很多次,说我们要不要在名片底下,很多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可能有两亿以上了。我们打开朋友圈看不到东西,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照片精选展示的功能,我们不愿意做这个功能,一旦我们做了,你把历史上*的照片放在那里,就不去修改它了,这个数据不是活的,对看的人来说就会觉得还是死的数据,没有什么意思。

这次我们愿意这样做,如果你关联到视频号的内容,它就是活的,因为你会不停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我选历史上*的照片做精美装饰永远不变了。所以对视频号来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但是我们目标还是希望它变成普通人都在用的一个产品,并不希望它仅仅是一些大V、网红在这里表现的地方。

很多人也会关注到视频号正在变得全屏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关注和推荐里面已经变成全屏了,好友的赞这里也会做灰度的实验,我稍微说得专业一点点,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是关于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这样一个概念。

信息列表就是有很多项内容,你怎么样把它展现出来。常见我们看到会有一些所谓的瀑布流、信息流,还有全屏这样的东西,它们的区别就是一屏里面放多少条内容是合适的,到全屏底下就是一页里面只放一条内容了。在这个过程里面,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探索,非要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一屏里面内容条数是跟一页里面用户感兴趣的命中率呈反比,如果这10条里面你感兴趣的越多,这一页里面可以放越少条数;如果每个内容你都是感兴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内容条数和命中率呈反比,10个里面选一个你要有选,我们要放10个让你去选,是这个意思。

拿朋友圈举个例子,对于朋友圈来说,如果我们现在把它改成每条是全屏,朋友圈就死掉了,因为朋友圈命中率你感兴趣的比率不是特别高,你天天刷朋友圈会很快,并不会每条都会很认真看,一屏里面放大量的多条内容,因为它的命中率不够高,可能随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还会变低,大家会说为什么我们不提高朋友圈的命中率。

提高的方法,我们就要去分析内容,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放在前面,大家看朋友圈内容不是看内容好不好,而是看我跟这个朋友熟不熟来选择,你关注不关注这个朋友,跟他熟不熟,目前机器系统是做不到的,所以朋友圈不会比较显著提高每一条内容的尺寸,哪怕你朋友圈发个视频希望全屏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

关注也是这样子,你关注的东西越多,命中率就越低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兴趣,当时我们公众号改版时抱怨的人特别多,背后原因当我们原来把文件夹式入口变成了摘要展开方式时候,一屏里面条数就变少了,如果相同的命中率底下,把条数变少了,意味着你要提高命中率,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把每条变大了一些,其实就会有问题了。

所以当时我们看到一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公众号改版里面关注量少的人,整个阅读量上升了,因为它的命中率还是很高的,他关注的特别少,关注多的阅读量下滑了,因为他选择的成本更大了。所以,后来我们在订阅号顶部加了新标号,我要看的东西我在就找到了,抵掉了需要每一条所占面积变大才能提高命中率,说得有点拗口大家不用太去理解它。

对于视频号,我们上半年的内容丰富度很不够,命中率很高,一屏里面显示多条内容,不只是一条,这样用户可以有一个选择余地,或者可以刷,不喜欢的跳过去。那个时候如果我们上全屏,下半年我们内容开始丰富了,这个时候命中率提高了,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全屏的尝试,并且确实单个全屏显示肯定会比半屏显示好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数据,我们对比数据会看到我们报关注灰度到屏之后,就发现关注这里人均时长就下降了,关注的时候很多人还是要去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一个内容看过去,可以推导出来我们关注里面命中率还不够高,全屏带来了比较轻微的选择困难,最近公众号里面我们也做用户关注的内容排序,也是提高命中率。

全屏之后我们关注这个流里面,也会做机器推荐介入的内容排序,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你关注的内容特别多,你选择困难命中率低的时候机器帮你最重要的先推给你看了。

所以,全屏是很大风险的一个事情,如果你的命中率比较低去做全屏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我们下一步也会对推荐这个流的内容,大家可以去想一下,按刚才说的命中率理论,它会带来用户更喜欢还是不喜欢?

微信直播的可能性

下面我说直播领域的事情,我们观察整个互联网的变迁史,发现互联网历史上内容形态一直在演变。

最早的时候,你在网上写东西需要去学习TML这样一种格式语言,后来有了博客,又有了微博短内容的形态,现在更多人选择图片和视频,直播也在朝着普通人更能够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去走。简单体现就是内容越来越碎片化了,所以我也会想还有什么样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这样的内容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内容,更愿意去消费。

这里思考包括我们自己做了直播之后,我个人觉得直播是有这个机会。它在这个内容形态演变里面反而进入到了一个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地步,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所以大家可能对直播认知还是在一个秀场或者带货的领域,这是从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个人表达的内容形态方面。

可能大家会觉得直播很困难,因为你没有亲自去直播过,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亲自露脸直播过,直播过举一下手,只有大概1/5的人,没有尝试过你真的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我没法用语言来表达,我自己直播过,但我是私域的直播,和我同事的直播,好几千观众在里面,我对它有直观的感受,直播特别轻松。

举个例子,如果让我拍一段短视频给所有同事看,我会觉得压力特别大,我要准备思路,准备文稿,准备内容,但是直播面对几千人,我没有做任何准备,一分钟的准备都没有,只是把直播镜头手机架在这里开始直播了,大家就会提问,我就按照这个提问来回答问题。

在这里我体会到一点,我们说短视频是有创作门槛的,但是直播并不需要你去做基本的内容,所以我现在在这里不算是直播,我还是准备内容,如果一个真实的直播其实应该很轻松才对,你打开直播可能不管有多少观众,你说几句话,这跟你在微博上写一句话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种非常轻松的表达。

所以,未来直播有可能变成一种很多人都在用的个人的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想,我们的微信名片太死板了,就一个头像一个名字,朋友圈也看不到了,啥也看不到了,让它活跃起来的办法,我点开一个人的名片,这个名片是活的,这个人戴了一个眼镜,可以直播他看到的,你只要进入他的名片就可以看到他的直播,看到他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直播一种形态,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到他所看到的,这里直播变成了一个很*化的东西。

我们直播有了视频号这个ID之后,发现它很顺利,前不久有一个流行雨直播,很快有超过100万人看了,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们对这个活动没有做任何的推广,完全是用户自发滚动形成的,也是通过社交推荐起作用,有人自发把它转发到群里和朋友圈,我们可以想象,虽然我们很少人在看,但是看直播的人可能会挺多的,这是微信里面社交推荐特别巨大的一个能量所在。

我们在视频号和直播入口里面,还是会接入,直播多了以后除了你的朋友告诉你可以看某一个直播,我们也希望系统告诉你哪一个直播值得你花时间看,对我们会有更大的考验。直播入口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下一个版本可能就会有直播入口了,我们把它调一下位置,直播和附近的人。

直播里面也会有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可以挂到第三方小程序里面去,之前很多人也说是不是只能挂我们自己的小程序,当然不会这样子,只是我们前期实验做的东西,对小程序这个平台开放性是*位的,我们自己做小程序跟第三方PK是不对的,我们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直播的关联性,可能大家已经习惯春节在群里面抢红包,拜年,但是这是真的一种线上拜年方式,我们传统拜年是真的面对面走家串户,这个场景更像直播这个模式,我们在希望今年的春节会有一些人通过直播方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关于视频号和直播就说到这里。

今天下午市场部同事提醒我说,可能很多用户会特别关心创作者,平台会给他们什么样流量或者扶持,但是也并不是说平台不来支持这个事情,平台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支持这个事情,前面提到我们更加希望做一个内容的载体,并且让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方网站,你首先要有自己官网平台才能够帮你,所以跟你之前在网页里面做一个官网不一样,你做一个官网只能去买搜索引擎的搜索,才能有人访问,微信里面集合了很多其他产品可能没法尝试的东西,比如说对于信息我们可能会有搜索,有推荐,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这样一些方式。

所以不用太担心内容在这里没有人会看,刚开始我们也会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视频号,明星说没有签约费我们就不想来,我们说那不来就不来,因为我们并不是想要去买一些内容进来,而是他应该在这里自己创作内容吸引粉丝,当他有了粉丝当然会有回报,他应该自己去努力做到这一点,而不是我们出面来购买内容这样一个方式,我们将来也不会这样去做,倒不是为了省钱,如果我们不花钱去买内容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我们真的建立起一个可以运转起来的生态,因此在微信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太强调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在系统和规则方面的效率做得好,反而会比运营效率高很多。

像我们现在看到微信支付覆盖面非常大,我们微信支付人数并不算多,支付这样一个需要跟线下充分接触的行业里面,我们可能一两个人负责整个行业,公众号Slogan被它打破了,现在放到视频号上也是很适用的。

微信的X实验进行时

做产品是异想天开的过程,你先有一个想法去验证它99%都不靠谱,如果最终有一两个做下来能够靠谱,就会非常有乐趣。如果拍下一个人的头像会怎么样,拍一拍,有人跟你聊天,你扔一个炸弹把他的屏幕炸碎了,看起来真的碎了,会怎么样?听一首歌的时候你能看到跟你一起听歌的还有谁,还有画面,你在某一种状态里面,你失眠了发现还有一些人也在失眠,甚至你跟他们一起数羊,这也是很有意思。

能不能给这些用户一个画布,每个人上来画一个点,没有人告诉他们画什么,如果有一千万,一亿人来画这个点,这些点最后能不能变成一幅画?你们觉得能吗?变成什么画?没人敢说,人脸,我觉得没有人知道吧?肯定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东西它是很有意思,这样一些想法如果我们真的把它做成产品,它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创造,创造一些东西。

这里我分享一下后面的几个实验性的功能,可能它出来以后未必很成熟,但是任何东西*步,特别是社交化产品功能,你很难预料到它在用户里会发生什么作用,必须有很多用户一起参与,一起互动,才能够知道它会产生什么样结果,所以我们也会去观察它最后的效果。

如果顺利可能这些新的功能,大家在后面几天我们就会发布新的版本就可以体验到了。但是,跟视频号比起来这些都是小功能,很好玩的小功能,其中一个是表情,表情其实是我们在表达方式里面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我们一直在寻找所有领域的事情最基本元素,我们做的东西不至于太多,但是又非做不可的东西,拍一拍有很多人不太喜欢,你们不喜欢被别人拍,还有很多人拍错了很尴尬,仍然有1.2亿人他们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基本元素,跟所有别的方式都不同,模拟人在现实里面身体行为动作,而不是通过发一个信息。

有一次我在内部开玩笑,未来人们生活会越来越线上化,人们会怀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所以表情是我们表达的基本元素,微信表情已经很多年没有做大升级了,用户给我们贡献了非常多的自定义表情,使得它能够一直有最新的表情在里面运转,表情数量统计数据量太大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观察了一些比较小数据量,能反映出一些趋势,比如说人们表达出来地情绪越来越强烈了,裂开这个表情非常受欢迎,以前没有这么多比较强烈东西,我刚才说如果扔一个炸弹出来屏幕都裂开了,或者动画效果,我们怎么样把这样一个东西归类到表情的基本元素,使得它是一种通用的产品功能,好在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方法来做这一点,我先不剧透,大家过几天可以用到了,我们新版本里面包含了这样一些表情的能力。

关于状态,我们打开任何一个人微信名片,名片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了,但事实上可能未来名片它就应该是活的,应该包含你当前的状态,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这个才是你的状态,如果没有很多隐私,你并不介意被很多朋友看到,坐在一起开会的人说我们状态都一样,我们在这里开会也希望互相看到,这是我们引入“状态”这个东西希望来做到的一个事情。

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但是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表达挺困难,每天只有100多万人发视频动态,我们也会把它升级一下,走到视频另外一面,每个人发文字很困难,你发一段让很多人看的文字很困难,如果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并不困难,所以“状态”应该是随便说一句话这样,我们走到视频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状态。

所以,我们也希望看到一个场景,未来如果你在某一个状态里面,你一定也会希望看到还有谁跟你在同一个状态里面,你也希望看到他们,比如在一起打游戏,一起旅游的人,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都可以被“状态”涵概进去,有时候我在内部经常说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也是帮我们找到同类的一种方法。

确实不太知道这个结果会怎么样,并且它还很不完善,所以我觉得我们后面要经历两三个版本才能让它变得更完善一些。即使这样子我们还是把它在新版本里面灰度出来,这样大家有机会先去尝试一下。

刚才又说到关于个人状态这样新的尝试,还有一个新的尝试,一位观众跟我聊过怎么样看见一首歌这样一个话题,歌不是用来听,而是应该用来看的,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我感觉很多人听歌变得少,只有开车时候才会听歌,因为任何其他时候你会宁愿去看视频了。

微信其实是一个包含的信息种类特别多的东西,我一直不太满意是在微信里面听歌体验不太好,比如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所有播放器都是一个电唱机在那里转,我中学的时候有一个电唱机,我还去买唱片,我想大部分用户不会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不认识的一个物品,一个唱盘在那里转。

我们听歌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很多人会选择我们听歌时候不应该看到什么,而是应该听就好了,但我就希望听歌时候能看到一点东西,听歌时候你是会有想象力的,我们开车时候喜欢听歌是因为眼睛看到很多东西,想象力比平时更活跃了,听同一首歌有很多人,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场景,很多类似的人,听歌人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从这个点上出发,我们把听歌体验做了视觉化的展现,基数还没有到那一步,我们眼球里面都有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到云端,到了那一步也是很可怕的,未来迟早会到那一步,目前我们通过别的产品才能做到这一步,有些热心用户会能够变成一个制作得很精美的类似于MV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这是听歌的体验。

我们还做了比较小的几个改动,浮窗其实我挺不喜欢的,它特别像一个狗皮膏药,占了你的屏幕一个位置,很多朋友看文章看不完,一边处理消息一边看,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新版本你不用去占屏幕,可以非常快速切回你想要看的文章里面去。还有一个跟浮窗类似,比如我们遇到另外的问题,直播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不知道从哪里点进去这个直播,我回头退出来了找这个直播就找不到了,关闭它了以后,同样情况你看一篇长的文章,我们也做了一个小的优化,在以前我们可以把微信拉下来,里面有最近用过的小程序,最近看过的文章没有看完,直播没有结束的,视频没有看完的,这里你可以很快找回它们。

预告一下,还有一个新的东西,每个人平常都用得着的东西,关于输入法,原来并没有想法做一个输入法,我们平时收到特别多的投诉,“微信你是不是暴露我们的聊天记录了”,只有业界一些人才能知道这个是怎么回事,普通用户完全不明白,可能在座人都知道我们确实不会看你们聊天记录,即使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也有点不相信。

但我们公司人确实知道这一点,如果要看会被开除,并且我们这里不保存聊天记录,而且即使最近3天聊天记录,因为它必须要在云端保存下来,如果我们要去分析这些聊天记录,可以给公司带来非常大广告收入,但是其实我们也没有去分析它,所以微信对用户隐私我们是非常在意。

为什么你还是会在微信里面说过什么,等会就收到广告呢。有很多地方,并不是只有微信在处理你的信息,这个出发点我们技术同事就聊到说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输入法,我想好啊,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团队,正好是做机器翻译的,他们本来在AI领域有非常好的积累,前不久他们还获得了翻译比赛的冠军,他们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技术水准,关键我们做这个输入法如果你信得过微信隐私保护,应该也信得过微信输入法隐私性和安全性,大家说我们就做吧,不久也会灰度这样一个东西。

而且我觉得输入法,语音识别投入这么多,也是希望它是信息输入*个入口,未来这一块发展越来越智能,我们想不到的新的输入方法会产生出来,我听说苹果在做眼镜,我们戴一个苹果眼镜,这眼镜苹果帮我们设计了,砸两下表示下滑,两下表示点赞,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新的输入方法,我们前期做一些投入还是会挺好的。

今年讲这些新的能力差不多了,有点不像微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我个人观念里面我觉得做事情就是应该很快的,《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叫“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快的时候要像风一样,后面我们有时快时慢了,慢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视频号组建了一两百人的团队,三个算法团队,小规模底下能够比很多大团队跑得更快一些。产品这里我们开发大家应该理解,视频号这个速度才是微信正常该有的速度,我们下一年如果还是做得这么快,大家不要觉得有什么,是正常的一个状态。

张小龙总结微信十年

说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确实走过了十年,微信十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体会,甚至很多人可能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变迁等角度去考虑它,我不会考虑那么深,我从产品的角度来考虑,做了一些什么,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很多,如果非要我把它归结为非常简单一两个词来表示的话,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它,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这就是微信最核心的东西,连接是很美的,我们世界是万事万物连接起来的,做产品做连接我们做*层的设施,我们做好连接,基于这个连接产生出非常丰富的结果出来,很多社交产品也做连接,连到人就没有往下,微信范畴更大一些,公众号、小程序都是连接,我们这几年逐步往这个方面做,微信支付是货币的连接,视频号也会变成很多基础设施,做连接我们的重心不是做内容,而是做底层的连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前提去中心化。

“简单”,我用这样一个词里代替了“美观,实用,合理,优雅”这一堆的词,归结到最后就是简单,大家可能不一定认同,我自己是认可的,简单是很美的,一个物品往往都是最简单最美,工程里面我们实现一个目标可能有一千种方法,只有最简单这种方法可能是*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你要从一千种方法里面找到*的方法,是最困难也是最难的一点。有些人知道我以前在“饭否”上写过“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如果当时我知道我们后来做微信*不写这句话,既然已经写了也要对得起这句话,现在我要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还不是一个垃圾产品”,现在微信虽然比十年以前多了很多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到了,并且在用户看到的地方去做到,用的时候才会看到它,现在的微信和十年前一眼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10亿人用它的时候,简单的东西才*用,简单的目标是一个最高的目标,特别难做到,用户不一定会在意你做的东西是否简单,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也会有很多人用,我们还会去追求这种简单,因为还是有一部分人知道产品简单背后的美感,他会认同这一点,这个也是挺重要的。

微信虽然说已经是非常大体量的产品,并且经历了十年时间,我还是希望它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其实当初目标也是小而美,它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光亮,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目标的奴隶,这样的话保持自己风格,我自己和我们的团队工作就因此而更有意义一些,这是我对微信十年最后进行的总结。

谢谢在场各位,也谢谢在看直播的朋友,希望我这里讲话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谢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