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声告白》
推荐指数: * * * * *
推荐者语:
这个故事可能天天在你我身边上演,但是只有伍诗琦把它写了出来。这位华裔作家的小说处女作的主题有点类似《喜福会》,探讨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还有寻找自我的重要性。正如本书封面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少女的自杀揭开了这个人生秘密,通过回忆和现实两条线索同时并进,道出了每一个人内心的怯弱——不敢成为“异类”。
【经典语句摘录】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负担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着母亲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待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很久以前的那天,就是坐在这个码头的这个位置时,她已经开始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的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他意识到,搬到米德伍德不是理由,因为在哪里都一样。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说,这个错误更久远,更深刻,更根本。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无声告白:终其一生,抵御“期待”
伍绮诗娓娓道来的故事,像一根极细的针,最开始你觉得没什么,后来却发现那根针扎的可能就是你,可能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文笔不算出众,但出彩的叙事技巧和紧凑的行进节奏给这本书加分不少。
书的开篇就开门见山告知读者已经死亡的主人公“莉迪亚”,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略显“畸形”(中美联姻)家庭的女孩儿,承载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甚至有些大相径庭的期许的女儿,无力地活在别人拼命想为她编织的世界里。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华裔大学讲师父亲、囿于家庭但不甘放弃梦想的美国母亲、顺利考上哈佛的哥哥、沉默不语但观察细致入微的妹妹,都在心里藏着自己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自卑的一面,但通通会为了避免不愉快而讳莫如深,然后尽量扮演着别人可能会喜欢的样子。
父母之爱子,望子成龙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极端,这种爱意变成了干涉另一个独立个体独立生活的强大力量,这股爱的力量振振有词,比如把自己没能达成的梦想强加在子女身上,比如用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来活出另一个自己,且多数时候都不容抗拒。
纪伯伦的《孩子》里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你借来的,却不是为你而来。”没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个中含义;
龙应台跟儿子安德烈说,别人的期待是必须学会“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又有多少孩子下意识中觉得这就是赖以维系亲情的方式之一?
人天生需要被认同,你无法不去在意普世价值的认同感,但精神独立、自我意识觉醒是多么重要,找到“他人期待”与“自我判断”的平衡点又是何其困难。
既然是投资人推荐书的系列选题——这样说或许有些牵强——但投资人对创业者的期待,也有很多令人窒息的时刻。毕竟,资本市场的击鼓传花,有人输有人赢,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求回报的金主。
可能最初,投资人看到了创业者的潜力和坚韧通透等等的闪光点,随着项目进程推进,投资人或许会觉得创业者步伐太慢,有点干着急;或是怀疑对方能力不够,险些点燃矛盾之火,隔空无效的指点真是尴尬……项目壮大起来,ABCD轮一路飙升,该不该尽早上市又成了新的矛盾点,创业者想稳一点,投资人想退出快一点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很多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上,乐意把创业者们比作自己的家庭成员,保持信任关系,相扶相伴一路成长,这样那个固然很好。你看那些巨头和独角兽企业,背后都有早期投资者不离不弃的身影,但窒息式的家庭关系绝对不可取,特别是在两个以各自利益为前提的团体绑定者面前。
莉迪亚没能走出困境,但是幸运的大多数人是有机会重启的,在关系的维持中找到平衡点。
以上~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cherry,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1802/4276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