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SSI ļʱ

颜桦:“投行女”何以成负面词

也许是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终究不多,而待遇也算吸引人,所以往往容易遭到外界的猜测。于是就出现了像小说一般的所谓爆料文章。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以偏概全、哗众取宠,不仅抹黑这个行业,也误导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
2015-10-20 11:48 · 投资界综合  颜桦   
   

  文| 颜桦,双语主持人,财经专栏作家

  当我看到网上关于“投行女”的文章多是一些负面内容的时候,我着实感到很惊讶。当初我们也是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进入这个行业的,不曾想到会被旁观者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更不知道所谓的“豪放”从何而来。

  尽管如今的投资银行业已不同于以前那般欣欣向荣,尽管目前可能更多人向往PE/VC行业,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很好的锻炼人的机会。进入投行工作一段时间也会成为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

  也许是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终究不多,而待遇也算吸引人,所以往往容易遭到外界的猜测。于是就出现了像小说一般的所谓爆料文章。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以偏概全、哗众取宠,不仅抹黑这个行业,也误导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

  其实这个行业挑选人是很严格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我们这些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人而言,当时都认为进入投行是毕业后*的工作。而国际投行每年在中国大陆招收的毕业生非常少,还不乏有些关系户需要照顾,所以实际选拔的人屈指可数,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我自己进入这个行业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每家投行开始招人的时候,我们都到网上填申请表,而实际上他们对学校的要求很严,在国外都是招收常春藤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国内也不太考虑非清华北大的同学。刚好有一家欧洲的投行给了我一个面试的通知,后来想想可能是由于我有一些海外交流的经历,因为我去面试的时候也没有见到其他与我同校的同学。

  我的*轮面试是两位面试官同时进行的,一位是这家投行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另一位是来自伦敦的trader。我们聊了很多方面的话题,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等等。有些问题我并不了解,只能竭尽所能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许是我的临危不乱让面试官看到了一些潜质,毕竟这是一个很需要present的行业。

  面试之后发生了戏剧性的事。其实我此前在网申的时候选择的是IBD部门,原因是我当时与大多数人一样,对投行的认识只局限于IBD,不了解其他部门具体是做什么的,而且本科毕业生一般也是被招去做IBD的。而这位经济学家,也就是我的面试官,他把我推荐到了Sales & Trading部门。于是我得以见到了我之后的老板,刚好他也认为我是适合这份工作的人。

  我非常感谢这位面试官,令我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也为我指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毕竟IBD还是比Sales & Trading辛苦很多,特别是刚入行的时候,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对我而言还真是难以承受。遗憾的是我加入公司不久,这位面试官就去了国内*的投行做首席经济学家,我们也没有什么共事的机会。

  后来,作为当年的毕业生,我得以前往公司的伦敦总部参加培训,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和我同届的同事们一起学习生活,比如来自纽约的、东京的。再后来,我与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熟悉,包括在香港、上海和北京工作的。在我看来,他们无论是做IBD、Sales & Trading,还是做Research的,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非常聪明有能力的人,而且也都非常积极上进,毕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我在这个行业里度过了四年,没想到后来会转行成为主持人。但我一直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段在投行工作的经历,庆幸能有机会与这些精英们共事。这几年对于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助益和提升。

  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我的眼界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之后的很多职业习惯和态度也是在那段时期形成的,而后来做主持人得到的一些机会也是源于这段经历,所以对于此我一直心怀感激。

  我不知道网上那些描述投行女所谓“豪放”或“混乱”的东西从何而来。即使有,也只能说是某些个人行为,是小概率事件,并不代表这个行业都是这样。而这样的人,其实在各个行业都可能存在,与投行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可否认,投行很大程度上是在做“People Business”。无论IBD还是Sales & Trading,只要是前台业务,都需要与人建立及维系关系,所以善于和人打交道会有一些优势。但经营关系并非意味着就要搭上自己的私生活。归根结底,个人作风问题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不代表这个行业的风气。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