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房太贵,大城市中的无产者,只能从哪来就回哪去?

一位毕业没多久的姑娘,她的公司在一栋商住合一的大楼。每天她都要穿过小孩玩耍的院子,进入她的那家隐匿在居民楼里的小公司。她有种难以言状的自卑,觉得业主们看她都有一种异样的眼神。在电梯里,一个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喊姐姐,她都不敢回应。
2016-11-08 10:12 · 腾讯网  马立明   
   

  房太贵,大城市中的无产者,只能从哪来就回哪去?

  

  有一天,我在深圳一高校的教学楼门口等人,无意中听到一个女孩在打电话。

  她很激动,声音有点大,近乎竭斯底里,我不想听都难。

  “再不买房就买不起啦,一年一个价!你说等等等,结果等到现在,房价涨了多少!”她连珠炮地说着。电话那头,可能是她的父母,也可能是男友。总之,是要出资给她买房的人。

  沉默了一下,她说了一句让我很难忘的话,“那好吧,死心吧。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然后,她挂掉了电话,抽泣着,转身离去。

  校园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了,大学生会考虑以后的事:毕业以后怎么办,去哪里工作,开展怎样的人生。但现在很现实的问题是,在深圳,房价动辄6万以上,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买房,可能就会被抛到社会的底层。

  这个女孩与对方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赶紧买房。她当然也希望赚几年钱,但是,时间不等人。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对方拿不出这笔钱,并劝她死了这条心。  

  我想安慰她几句,但也是不知从而说起。犹豫间人已走远。

  青年人还是喜欢这座城市的,她充满活力和机遇。但是,这一波的房价飙升,真的让全世界目瞪口呆。2015年3月之前没买房的人,现在很多已经望楼兴叹了。而且更纠结的是,人们都看好房价还要再涨,这时再不上车,之后就永远别想上车了。刚需们陷入了恐慌。

  让我更觉痛心的是另一句话,“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听起来无比残酷。以前说,读书改变命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向更好的地方流动。不知这位姑娘从何处来,但寒窗苦读十年,还不是通过考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么?她与万千拼搏者一样,希望成为“新深圳人”。但是,现实告诉她的是,哪怕她考上了这里的高校,哪怕找到了月薪过万的工作,她依然很难留在这里。她最后的命运,或许仍然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深圳有个口号,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对于广大来深建设者而言,很暖心,但是,现实却很骨感。一是房价,手中没个几十万,首付都交不起。二是房租,现在的房租已经动辄三四千。如果收入没有个七八千,真的活不下去。在深圳建立特区36周年之际,“华尔街见闻”一篇文章写道,“深圳已经悄悄对青年们关上了门”。还有一篇财经评论说,“房价这么高,说明社会病了”。

  

  在这所高校中,也有一些开跑车上学的学生。这个人均收入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城市,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子女,早已经衣食无忧、住房无忧。他们的生活,就像是电影《小时代》的现实版,名车豪宅,男欢女爱,当然也有一些正能量的部分,比如实习、打工、创业。我认识其中的几位,他们很优秀,打扮很得体,也非常有礼貌。

  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对于那位哭着打电话的女生,他们是很难理解的。虽然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但出身已经注定,鸿沟已经注定。富二代们或许觉得留在深圳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那位女生恐怕倾尽一生都难以做到。这与成绩无关,这与奋斗无关。这一代人与我们当时*的差别是,过早地看到“鸿沟”的存在,过早地认知到世界的不公。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一切都那么清晰、现实、残酷,他们或许会很早就失去了奋斗的信心。

  我和女生一样岁数时,依然相信“天道酬勤”。除了日常的学业外,还死磕了一堆考试,比如BEC、托业、司法考试、计算机等,后来还丧心病狂地考研、考博。为了找个好工作,拼命地给报刊写稿子,争取多发表些作品。尽管很多努力“然而并没什么卵用”,但在当时看来,我至少还有奋斗的目标,还有奔跑的方向。今天,很多孩子已经选择了“葛优瘫”,对奋斗也失去了兴趣。就像那个女孩,感觉她已经缴械投降了。

房太贵,大城市中的无产者,只能从哪来就回哪去?

  以前,年轻人动辄说“葛优瘫”,是要被批判的,但今天,也不知怎么回应了。因为到了今天,我们的价值观确实不断被颠覆。《人民日报》那篇《没有奋斗,房子再多也无家可归》,很快就遭到了全网的集体抵制,一些顾左右而言他的鸡汤体,今天已经失去蛊惑力。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大城市中的无产者》,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毕业没多久的姑娘,她的公司在一栋商住合一的大楼。每天她都要穿过小孩玩耍的院子,进入她的那家隐匿在居民楼里的小公司。她有种难以言状的自卑,觉得业主们看她都有一种异样的眼神。在电梯里,一个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喊姐姐,她都不敢回应。那一刻,她的感觉是“无地自容”。有房者与无房者的鸿沟,显而易见。

  确实,一些奋斗者,越是奋斗,越是窘迫。

  

  “代际战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日本。一代人成为另一代人的敌人,互相打压,互相倾轧,互相掠夺资源。

  当时,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成为经济复兴的主力。他们经历过萧条、贫穷,长大之后在各行各业独当一面。他们无疑是骄傲的一代,也是*竞争力的一代。但是,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下一代人成长的阻碍。出生于70年、80年的日本一代青年,从小生活富足,没有经历如“团块世代”那样的困苦,也缺乏那种斗志。而在社会资源的争夺战中,追求个性解放、多元发展的他们,很快就败下阵来。90年代的日剧中充满了这样的剧情:白手起家、掌握着巨大资源的威严父亲,以及不争气的、追求自由生活的儿子。两者在关于学习、就业、爱情的观念上出现了巨大矛盾。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日本年轻人,表达出了对钢铁森林极端的反感与厌恶。因为父辈的成就已经不可能被超越,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以接手的摊子。日本90年代的金融泡沫破灭,经济进一步恶化,青少年一代变得厌世。他们重新思考,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到底错在哪里。这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性危机”。

  目前,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代际战争”也不再少见。有人指出,中国最近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多少有点接近于日本80年代的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连中年人也有点吃不消,那么90后的处境更加难受。据我所知,不少单位遵循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新人的福利减少了,不仅提不起干劲,而且对前辈也会产生敌意:凭什么你的工资比我高那么多?当然,这还不是最绝望的。不少中年人已经买房,而且手中不止一套。一些中年人,光是靠房租,就有上万元的收入。记得有一次,在部门一次饭局上,几个师奶的话题是,“XX楼盘的房价涨了一倍”,“XX楼盘买亏了,才涨了一半”。一个没买房的小男生,实在听不下去了,跟我说,“出去来根烟”——可他平时不抽烟的呀。

  

  所谓的“代际战争”,更多是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层面。

  对于新一代而言,他们要在“传统战场”上获胜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只能转移战场。目前,互联网是他们的新战场。在这一领域中,他们看到了获胜的可能。至少在创业潮中,还存在着很多空白区间,这是新的机会。一些年轻人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更重要的转型,在于三观的重塑。就像工业主义时代,人们重视的是钢铁产量和铁道沿线,认为这是衡量国力的首要标准;而在后工业时代,信息的传播和概念的生产则成为国家发达的标志。用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推翻此前的逻辑,或者是青年们突围的方式。至少,对狭义成功学的否定,对传统婚姻观的否定,对填鸭式教育和唯成绩论的否定,都体现了这一点。该过怎样的人生,是否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观,所有人都比以前想得更多。

  在这里,我没有鸡汤,也不知怎么劝慰那些失望的青年。我只是想说,在日剧中,最后获胜的都是看似不靠谱的儿子,在价值观上战胜了死板的父亲。观念的更替总会到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你有选择不接盘的权利,你有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机会。其实,知青一代,不是与“左”斗争了好多年,才争得改革开放的机会的么?如果他们当初没有抗争,最后能获得财富的积累吗?

  不要再说“社会病了”,古今中外,哪个社会没病?

  哪怕房价再贵,脚也是自己的。“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这话没有道理。

  希望前文的那位姑娘,勇敢地留在原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