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维思资本王刚:清洁能源热潮背后的PE逻辑

新的办公地点在陆家嘴东亚银行金融大厦,王刚创办了新的平台“维思资本”(EnvisionCapital)。10月末,维思资本宣布其旗下首只人民币基金“维思高成长基金2009”已完成募集,初始规模为5亿元,主要关注清洁技术。事实上,“不止这个数。”的确是这样,维思资本还管理一支美元基金。王刚表示,这支基金规模不大,但与人民币基金完全分开。
2011-06-10 09:52 · 腾讯财经  郦晓   
   

  清洁能源,应该扩展到清洁技术的范围,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处理,节能减排技术,能给投资人带来怎样的回报?

  在过去四年的福布斯中国*创业投资人榜,王刚2007年列第四,2008年第四,2009年第八,2010年是第十。

  职业路

  见到王刚,他似乎总是在思考中,有时候,头发都显得有些张力,发质大概比较硬。

  1989年,王刚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学的是精密仪器工程。

  作为最初的职业经历,王刚在一家电信动力系统制造企业担任产品经理。之后他去了新西兰,进入梅西大学,攻读MBA。留学目的地选择当时有一个签证的因素。他的英文名字是Kevin Wang。

  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是新西兰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大学有一个理念,即课程不应是“概念上的构架”,而是潜在知识的沃土。

  看地图,位于东经175度60分的梅西大学是世界地理位置最东的大学,于是每天王刚们最早拥抱阳光。

  因此大学有一项使命,我们记得的,当地时间2001年1月1日凌晨5点55,北大学生刘伟,原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按动火种采集器,“新世纪之光”燃起。这是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海外火种。

  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在新西兰的富士施乐担任财务分析师,这是1995年了。

  而在1999年,王刚进入了Clear Communications 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当时是英国电讯在新西兰的子公司。“主要做运营层面,对公司财务方面的一些对外投资,一些内部的财务,基本的计划跟分析。”

  接下来的职业转变很重要,2000年他回到了国内,去了广州,加入广州邦讯科技有限公司,任财务总监。

  邦讯成立于1994年,2001年时有员工约200人。邦讯总裁李健介绍,“我们的主要客户是中国移动。为中国移动集团供应互联计费软件,并为广西移动、贵州移动、甘肃移动、西藏移动的省际运营商提供BOSS方案。” BOSS即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包括用户资料管理、计费、结算等。

  “当然卖的决定不是我一个CFO能做的,是一个董事会的集体决定。”

  1999年年末,IDG投资了360万美元,具体是王树负责的项目。的确是这样,后来王树不是同王功权到了鼎晖了吗。在沟通中,王刚是代表管理层一方。

  公司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两个选择,*是出售,第二是接受1000万美元的新一轮投资。

  2002年1月亚信宣布以4730万美元收购广州邦讯,包括2890万美元现金及1840万美元亚信股票。CEO丁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微博)》采访时指出,“我们一直比较专注于IP领域以及Internet领域。以这次并购为标志,我们的长期战略开始从Internet领域向整个电信领域扩展了。”

  王刚回顾这个价格已经很有吸引力,甚至可能高于IPO的估值,而当时处于网络股低潮,IPO的前景并不特别明朗。

  IDG占23%股权,因此获得了三倍的回报。管理层则拥有邦讯61%。“我们很满意,IDG应该也会很满意。”当时负责亚信投资业务的包凡如是说。

  有一个问题,当时法国外贸银行旗下的直接投资业务,原本有意投资广州邦讯,他们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团队来开展投资业务。

  捷鸿资本

  接下来,王刚的头衔是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实际上2002年王刚联合创立了这一机构。Natixis Private Equity Asia (NPEA),或者捷鸿资本

  法国外贸银行旗下的直接投资业务,在全球管理30多亿欧元,主要是在欧洲,一半是在法国。当然,其直接投资业务通过多支基金来实现,也有各自的合作方式。

  王刚管理的基金是所谓一个LP的基金,这类基金又称为常青基金,换言之,资金是循环投放的,并没有一个投资周期。办公地点后来在上海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1808室。

  注意时间段,2002年显然属于投资业务的低潮期。王刚指出:越是低潮越是投资机会,高潮对投资者来说反而风险更大。其中的理由是合适的价格。

  好像的确是这样,很快有了两个案例。手机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德信无线(Techfaith),于2005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微型声学器件生产商瑞声声学(AAC),比如手机扬声器、受话器,公司于2005年8月在香港主板上市。

  显然,王刚的投资基于产业链来拓展,如此减少了认知成本,缩短了投资周期,这一点很重要。

  王刚们如是表述他们的投资选择: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强劲的增长潜力、良好的出口市场或国内市场,以及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

  话分两支,“太阳能的电池片来自硅,太阳能来自太阳。”施正荣现在已经很善于,用人们都可以理解的话来介绍太阳能的经济潜力,“太阳能用不着调峰调谷,因为白天有太阳晚上没太阳。”

  2001年,施正荣携爱人离开了澳大利亚,房子抵押给银行。

  当年6月《科技日报》报道:由澳大利亚学成归来的世界知名太阳能电池科学家施正荣博士领衔兴办的大规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发电应用系统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

  施正荣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无锡市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小天鹅集团等八家企业出资,共融资600万美元。后面看,股东较多使部分投资机构担心难以操作。

  周围人回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厂房很小,似乎同一般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民营企业没有太多区别。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只拿1/4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想办法买国产的、二手设备。”2002年9月尚德电力*条1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

  之后,德国通过《新能源法》,规定以每度电0.5欧元收购市民用太阳能发出的电,同时市民自己用电仍按每度电0.12欧元,相当于10年内可回收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成本,市场井喷了。

  2004年8月,尚德电力25兆瓦电池线投入生产,尚德产能达到50兆瓦,成为世界上*硅太阳电池制造商之一。

  这一年的9月,王刚与尚德的一位董事碰面了……围绕尚德的投资,相关报道很多,更多聚焦在原有股东的退出和新股东进入的操作上,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王刚们为何要投资?

  其实有关于太阳能,谈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规模化,后来在接受《投资与合作》采访时,王刚指出,“当时太阳能行业内的企业盈利的很少,日本太阳能产业巨头夏普也是从2003年底才开始盈利的,而尚德在2004年的时候也开始盈利。”

  实际上,他们在2005年年初还投资了一家台湾的太阳能公司,叫易通科技。认识这一领域,则在2004年。

  如此碰到尚德时,“谈的时候就感觉这个企业非常好: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2004年已经有近2000万美金的净利润,行业也是新兴的行业,然后在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短期内国内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2007年12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他回顾。

  他进一步指出:在硅料的成本占到70%的时候,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很难体现,但降到50%的时候,辅料可以国产化,这种优势逐渐增加。

  从宏观的能源价格来说,2004年,纽约商品交易所WTI期货平均价格为每桶41.47美元,较之2003年的每桶30.99美元上涨10.48美元。WTI为West Texas Intermediate 即美国西德克萨斯中间基原油,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价时都以轻质低硫的WTI作为基准油。

  2005年2月,王刚和施正荣签订了投资意向书。他们最终投入了1500万美元,这也是单笔投资的上限,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在随后于5月完成的私募中,包括NPEA,高盛、龙科、英联和西班牙普凯等机构向尚德投入了8000万美元。国有股东退出也很顺利,分别取得了10-23倍的收益。相当于施正荣收购,然后再融资。

  其实尚德上市前估值大体在6倍市盈率,关键在于公司本身的成长性。

  2005年12月14日,尚德控股在纽交所上市交易,首日报收21.20美元,较发行价15美元上涨41%。以首日收盘价计算,持股46.8%的施正荣拥有的财富就达到了14.35亿美元,这只是开始。

  “我们在*的时候切入到太阳能行业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投资回报率接近9倍。”王刚如是总结。宽泛的视野,对工业生产特征的认识,对PE业务可操作性的理解,使王刚成为里程碑事件的一部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